走進位於天津河北路267號的民革天津畫院,記者一下子被牆上挂的幾幅畫作所吸引,畫作中磅礡的山川河流,秀美的蘭花情竹,翱翔藍天的雄鷹,使這裡透著濃厚的文化氛圍。多年來,民革天津畫院為培養和整合天津民革書畫人才資源,豐富民革黨內文化生活,弘揚書畫藝術,促進海內外文化交流,乃至為天津民革履行參政黨職能,開展其他各項工作,做出了巨大貢獻。或許很多人對這裡還有些陌生,甚至覺得有些神秘,本期記者採訪了民革天津市委會副主委兼秘書長、民革天津畫院院長崔可賢,請她帶大家了解一下這個有著幾十年歷史、凝聚幾代書畫藝術家心血的民革天津畫院。
民革天津畫院群賢畢至
崔可賢介紹,民革天津畫院的前身是“天津民革津沽詩畫研究會”,成立於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主要發起人是吳玉如和嚴六符先生。津沽詩畫研究會成立伊始,吳玉如任名譽會長、穆子荊任會長、嚴六符任執行會長。“當時,全社會文化事業凋零,津沽詩話研究會的成立,就像干涸的大地上出現一片綠洲。加上吳玉如、嚴六符等人的名望、水平、人格魅力以及組織者——現任民革中央副主席何丕潔的積極態度、服務意識、禮賢下士,凝聚了我市大批書畫藝術家,可謂群賢畢至。當時,在十分困難和艱苦的環境下,老一輩書畫藝術家積極開展工作,為恢復天津書畫藝術事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畫院邀請黃壽昌、王頌余、溥佐、孫其峰、孫克綱、蕭朗、趙鬆濤等天津書畫界名人任顧問或副會長,梁崎、龔望、李鶴年、馮星伯、藍雲、寇夢碧、哈佩、穆凌飛、趙半知、王千以及后來聲名遠播的杜滋齡、白庚延、霍春陽等都積極參加民革的書畫活動,為天津民革書畫組織和藝術活動創造了輝煌篇章。”
為我市書畫家搭建平台
民革中央畫院成立后,民革天津市委員會決定與中央保持一致,將天津民革的書畫組織改稱為民革天津畫院。民革天津畫院在幾代書畫家的共同努力下,藝術水平不斷提高,社會影響力不斷增加,組織建設不斷加強,隊伍不斷壯大。目前,民革天津畫院已有會員140余位,畫院成員以民革黨員書畫藝術家為主,也有部分社會上造詣較高的書畫藝術家加盟。
值得一提的是,近日在民革天津畫院等單位的共同協作努力下,“韓必省書畫作品展”在太原市美術館隆重開幕。作為民革天津畫院副院長,韓必省自幼學習書畫,書畫皆有建樹,他師從龔望、蕭朗、孫其峰、華非、劉炳森諸家,苦練筆墨技法,攻習詩文書畫,其隸書以魏晉名碑筑基,汲取唐楷筆法,融入個人意趣,自成精謹遒麗的藝術風貌﹔其國畫抒情言志達意,廣涉人物、山水、花鳥、走獸等品類,頗有囊括天下萬物之勢。全國政協副秘書長、民革中央副主席、民革中央畫院常務副院長何丕潔,全國政協文史和學習委員會駐會副主任卞晉平,全國政協機關書畫協會會長趙喜明,山西省政協副主席李悅娥,山西省政協副主席、民革山西省委會主委張友君,山西省政協文教委主任楊佐卿,山西省文聯黨組書記、文聯主席張根虎,太原市市長耿彥波,山西省、太原市相關領導及各界來賓百余人出席了開幕式並參觀畫展,引起強烈的社會反響。
“天津書畫家向來疏於包裝,常常是作品優秀卻賣不上價。為此,畫院一直以來致力於為我市書畫家搭建平台,探索書畫活動與市場接軌,大力宣傳書畫家、培養書畫家、提高書畫家的知名度,並通過加強與民革中央畫院的聯絡,把天津的書畫家推向全國,把民革天津畫院做大做強。”崔可賢告訴記者。
不久前,民革天津畫院出刊了一本畫冊《翰墨三十載——天津民革書畫藝術》。這本畫冊不僅收錄了畫院當代的書畫家作品,還收錄了民革市委會收藏的部分已故書畫家作品,以此表達對民革天津書畫藝術先賢的緬懷和敬意,也是對天津民革書畫藝術活動三十多年的一個回顧和總結。與此同時,畫院積極與媒體合作,在天津文學藝術網和平面媒體開設畫院的專版,對畫院藝術家的優秀作品進行集中展示。”崔可賢介紹。
多項公益活動回報社會
民革天津畫院對於本市的書畫家們來說,不僅是一個組織,更像是一個大家庭。在這裡,書畫家們不僅能夠充分展示自己的作品、相互交流、互幫互助、互通有無,更能通過書畫筆會、義捐義賣這種特殊的形式,奉獻愛心、回饋社會。
據了解,書畫家們曾深入天津市緝毒總隊、勞動教養收容管理所、駐津部隊、兒童福利院、老人院等處書畫筆會,慰問。在勞教所,書畫家揮毫潑墨,以飽滿的藝術激情,為警員和勞教人員作書、作畫,用丹青表達對勞教人民警察的慰問和祝福。在兒童福利院,書畫家們帶著愛心,現場揮毫、點染成畫,使得天津市兒童福利院裡翰墨飄香。
“畫院一百多位書畫家,絕大多數都是天津書協、美協的會員,其中有很多年輕人。如今,他們的足跡已經遍及公安、部隊、兒童福利院和城市各個角落。大家都樂於參與這樣的活動,既能弘揚中國傳統文化,也能為社會做點事情。我們已經把公益活動做成了常態化。”崔可賢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