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詳情頁
民革中央網站>>專題>>北京
王真:無私奉獻 盡心盡職         2017年12月08日14:13

王真,北京大學醫學部教授,美國急診與危重醫學博士后。北京世紀壇醫院急診科主任,主任醫師。

作為國內最早由住院醫師正規培訓起來的急診醫生和同行中最早的醫學博士之一,二十七年來,她以常人難以想象的毅力堅守在高風險、高強度、高難度的急診一線工作崗位,盡管與她同來或后來的人都離開了,盡管付出和回報極其不相稱,她依然無怨無悔的工作在急診一線,沒有動搖過。她學貫中西,以高尚的醫德和高超的醫術,多次指揮重大搶救,成功診斷和救治了諸多罕見、疑難、危重病患,無數經她救治的患者都對她充滿感激之情。她潛心學術研究,關於呼吸音成像技術和膿毒症的研究論文多次在歐美等國際一流學術會議上宣讀,精彩的演講與在危重醫學研究領域做出的突出貢獻獲得了國際頂級專家的高度贊譽。

一、艱險困苦,無私奉獻。

大學剛畢業的她因成績優異又吃苦耐勞被當時北醫三院的急診主任看好,成為北京大學第三醫院急診科的主要組建人。建科初期隻有三名醫生,由於急診科24小時不間斷工作性質,她每天工作16個小時,沒有節假日,同時,科室一位同事因為家在郊區旅途遙遠,每次上班前要先把孩子送到幼兒園才能來,這時她就會再多工作2小時,這樣的狀況一直持續了一年,她都無怨無悔地默默承擔了下來。

每月十幾個通宵夜班,每班一個人接診100余患者是常有的事,她曾創下了一人一個夜班接診121名急診患者的記錄,一夜的勞累使她說不出話來,交班時只能用筆書寫。由於人員緊張,多次帶病堅持工作,一次節日值班,又趕上自己突然發燒,仍堅持工作一天,由於病人太多,一天都沒有時間進食水,下午終於支撐不住倒在搶救室,同事發現她當時血壓隻有80/40mmHg,看到她臉色蒼白的躺在床上,同事說她“你的樣子看起來比病人還像病人”。由於長期過度勞累,感冒后又得不到休息,她得了嚴重的心肌炎不得不住院治療。一次因過敏性休克住院治療,住院期間她得知急診室有突發衛生事件,立即拔掉點滴參與其中,結果病情反復。

二、躬耕不輟,業精於勤。

急診醫生需要非常廣博的知識面,隻有這樣才能在紛繁復雜的症狀中快速找出疾病的真正原因並正確治療,錯誤的診斷會導致嚴重后果甚至因搶救不及時導致病人死亡,因此要求急診科醫生必須具備非常全面的醫學知識和扎實的臨床基本功,而這些技能的獲得都需要艱苦的努力。正是想成為一名優秀醫生的想法支撐著她在異常忙碌的工作之余把所有的時間都用來提高自己的臨床水平,因此,艱苦忙碌的急診工作並沒有影響她學習專業知識,每天下班后仍像學生一樣,一頭扎進北醫圖書館繼續學習。這使她的業務能力迅速提升,在搶救一位除了知道患有糖尿病另外沒有任何病史的生命垂危的昏迷患者時,她通過仔細查體和病人的症狀很快判斷出這可能是一位過量使用降糖藥導致的嚴重低血糖患者,應該立即給予高糖液體輸注,否則隨時死亡。可這是一位糖尿病患者,91年當時還沒有快速血糖檢測項目,血糖結果出來需要2個小時,當時連上級醫生也不敢在不知血糖的情況下給予輸注高糖,因為血糖太高也可導致類似情況。這時邀請到了我國著名的內分泌專家黃大友教授來緊急會診,教授証實了王真的判斷,很快給予輸注高糖藥物,病人逐漸清醒,承認自己靜脈注射了胰島素自殺,而2小時后血糖回報結果為0。她縝密的臨床思維和嚴禁仔細的工作態度得到了黃大友教授的高度評價,主動收她為研究生並帶她出教授們及查房等,還利用業余時間做科學研究,她的醫療水平及科研水平進一步提高。之后她還師從著名的心血管專家郭靜萱教授學習心血管專業的知識。法國的院前急救是世界上技術水平最高的,美國的重症醫學和科研水平一直保持著領先地位,她赴美國師從在感染領域和呼吸方面有極深造詣的重症醫學專家dellinger教授,還到法國師從著名的普黒亞教授學習院前急救,這使得她對國際上最前沿的急診醫學領域有了全面的了解。這些難得的學習經歷加上多年的一線工作她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無數疑難危重患者經過及時准確的救治轉危為安,也為其它專業的教學提供了大量的罕見病例和危重疑難病例。一位發病4年並輾轉於多家醫院治療不見效果,后因病情惡化送來搶救的危重患者,經她搶救成功后又隻用了6天就確診該患者為“澱粉樣變性”,家屬想到4年來雖奔波於多家醫院然而一直被誤診和全家為之所付出的精力,體力以及經濟時,不禁淚如雨下跪在她面前表示感謝。她還在3個小時內就診斷了罕見的苯酚和環己酮聯合中毒的患者。一位外地剛下火車即猝死在北京西站站台上的乘客被送來急診,她當即診斷大面積肺栓塞並給予溶栓治療,把患者從死亡線上拉回來,高超的醫術無數次得到家屬的高度贊揚。

三、勇於擔當,舍生忘死。

2003年“非典”初期,她發現並診斷了北醫系統第一例“非典”患者,在當時的緊急情況下,她在工作崗位上已連續工作超過24小時了,院領導看到她疲憊不堪的樣子就安排其他醫生替換她,為防止其他醫護人員被感染,她對院領導說:“我已經接觸患者了,不要再讓其他人接觸了,如果感染就感染我一個人吧”。她用這種朴實無華的言語,表達了在生死考驗面前的態度和精神。院領導深受感動,以她為例全院動員共同抗擊“非典”。之后她作為主檢醫師,每天都要從上百名發熱患者中篩選出SARS及疑似者。遇搶救時,她總是自己做氣管插管等危險性極大的有創操作。因長時間穿著防護服,致她全身嚴重皮炎,她將此隱瞞下來,堅守在醫院隔離區60多天,直到疫情解除,被她人發現時她身上已出現了滲出的傷口。她憑借自己豐富的專業知識,及早識別,及時隔離,避免了患者間的交叉感染,為后來大規模迎戰SARS總結了成功的處置經驗,她在SARS期間的突出表現被評為“北京市統戰系統抗擊SARS先進個人”。

四、艱難抉擇,大義感天。

她將全部精力放在工作上,幾乎無法顧及自己和家人。2004年夏天,她和同事們經過近3個多小時輪番心外按壓,終於使一位體重超過200余斤的院外猝死的患者恢復了心跳,接下來的復蘇后治療才是真正對醫生水平考驗的開始,經過一周多的努力患者仍掙扎在死亡線上。就在這時,她突然接到了母親打來的電話,告訴她:“父親病危,正在醫院搶救,醫生已下了兩次病危通知,讓她趕緊回家”。制定好患者的救治計劃后她坐飛機趕回老家,在重症監護病房外面守了一夜,清晨還沒看到父親就接到了自己醫院分管大夫的電話,告知那位患者病情惡化。通報患者病情的電話不時煎熬著她的心,兩個危重的人,一個是素不相識的病人,一個是血濃於水的父親,年輕大夫面對如此危重復雜的重患應付不了,不抓住治療的關鍵時刻父親的生死難以估計,緊要關頭必須做出選擇。王真通過和醫生溝通得知父親的病情沒有再惡化,最終她決定回北京。老父親從昏迷中醒來,緊緊地拉著她的手久久不願放開,理解女兒心事的父親問她:“你還要回去呀?”,眼神中充滿了對女兒的依依不舍。她知道,此時它不僅是父親的女兒,更是父親信賴的醫生。這是她學醫以來家人最需要她在身邊的時刻,如此艱難的時刻,她擦著父親眼角的淚對父親說:“我是您的女兒,也是一名醫生。您放心,您的治療我已經和這裡的醫生溝通好了。那個病人此時更需要我,我得回去。”離開父親的病床踏上返回的飛機時,她的淚水奔涌而出。這位患者經過治療醒后雖然上著呼吸機有氣管插管不能說話,還是讓家屬扶起含淚向她作揖感謝救命之恩。經過兩個多月的悉心治療,患者康復步行出院,父親也在她的悉心指導治療下脫離了危險。心肺復蘇成功率在我國不到1%,這種高難度的病例痊愈出院更是罕見。

五、收獲佳績,報效祖國。

懷著“要出去看看國外急診醫學發展情況”的願望,王真考取了2005年唯一的一名急診專業的國家留學基金管理委員會的公派留學基金,赴美師從世界聞名的重症醫學專家Dellinger教授。在美期間的幾年時間裡,她接觸到了國際上重症醫學最前沿的研究領域和先進的治療技術,又接受了最頂級專家的嚴格培養和言傳身教,王真的科研和臨床水平有了突飛猛進的提高,她在導師的指導下在世界上第一個將“呼吸音成像技術”技術應用於急診研究,並首次發現哮喘患者左右肺呼吸音不對稱的一個病理生理現象,膿毒症的研究方面居於了世界領先水平。導師對她的科研水平高度評價,盛贊她將是“明日的學院派之星”並挽留她在美國工作,告訴她“如果你留在美國,你會取得更大的成績”,。她婉言謝絕導師的挽留,回答“我是國家派出來學習的,學完了還是要回去工作的”,放棄了一流的工作條件和機會,堅持回國,以實現自己為國奉獻的人生價值。導師為了她回國后能繼續開展研究,又知道她回國后繼續開展研究的困難,特意贈送她一台儀器讓她帶回國繼續研究。

回國后,她繼續該項研究,填補了中國學者在該領域研究中的空白。她將美國急診診治規范、流程在科內推廣,一年間使感染性休克患者的病死率下降9.5%。2009年10月成為歐洲危重病大會唯一被邀請大會發言的中國醫生﹔也成為2010年6月美國急診大會唯一被邀請大會發言的中國急診醫生。而以上兩個大會是世界上急診及危重病專業最高規格的兩個大會。她精彩的演講與在危重醫學研究領域做出的貢獻獲得了國外同行的高度贊譽。

六、盡心盡職,玉汝於成。

2009年王真作為重點人才被引進到北京世紀壇醫院擔任急診科主任。面對新的單位、新的人員、新的情況,王真深感身為三甲醫院急診科主任的職責重大。初期由於工作需要,一年期間她住在醫院集體宿舍,隻有周末才回家,盡心盡職開展工作,無論深夜還是節假日,遇有危重病人她總是隨叫隨到,一邊認真謀劃急診科建設、調理整合資源發揮最大效益,一邊培訓提高醫護人員業務素質,加強基本功訓練,在她的帶領下,醫護人員的業務水平有了長足長進,科室面貌在短時間內發生了巨大變化,危重病搶救水平大幅提高,她任職5年來科室沒有發生過一次醫療事故。2010年全國兩會期間,她成功救治被誤診而生命垂危的全國政協委員,為完成好委員的急診保障工作,放棄第二天就要成行的出國學術交流機會。期間工傷導致右足韌帶斷裂及尾骨骨折,她仍堅持拄著拐杖工作,沒有休息一天。任現職的五年間,她科室規模和各項工作都迅速發展,建立了急診ICU病房,急診由原來的3張留觀床擴建成20張,搶救床由原來的3張擴到9張,急診量增加了近一倍,危重病人數倍增長,科室收入是原來的4倍。教學從零開始,多名醫生已成為北京大學醫學部及首都醫科大學的臨床教師,還建立了北京大學醫學部及首都醫科大學的碩士點。科研論文發表是原來的10倍,課題研究也實現了零的突破,急診科醫、教、研工作全面發展,團隊朝著既懂臨床又能搞科研的復合型人才隊伍方向發展。帶出一支實力強、素質高、作風硬的急診及危重醫學研究隊伍是她的目標。2013年,她獲得了北京大學醫學部優秀教師。

作為國家衛計委負責的《國家基本藥物使用指南》一書的編寫副組長,她主持急診和危重病部分的編寫,作為核心專家並隨衛計委前往多個省市進行培訓指導,所授課程得到當地醫護人員的廣泛好評。

七、發揮優勢,調研獻策。

2013年作為黨派干部,王真在北京市醫管局挂職,為了本職與挂職工作兩方面都兼顧,她巧妙利用時間差,每天先到醫院查看危重病人,然后8點交班並安排好一天工作,9點趕到醫管局。只要遇到危重患者,她隨叫隨到。這種“連軸轉”的模式,保証了兩邊工作都順暢運行。王真同志挂職於北京市醫管局醫療護理處一年時間,她發揮專業優勢,參與醫療糾紛的調解工作,從專業角度給予糾紛雙方建議,使溝通交流更加順利。王真還結合自己多年國外急診工作經驗和國內情況,她積極建議和主張開展了全市醫院急診情況調研,調研包括各醫院急診科的人力、醫療、設備等,通過大量的數據採集,設計了引用國外先進急診科考核指標,一些醫院急診科通過調研了解了國際上通用的評價指標對急診科的管理意義,並把這些指標納入到自己的科室管理中,既提高了急診科的管理水平,也縮短了與國外急診科的差距。北京市屬醫院急診科的數據採集尚屬第一次,通過調研掌握了大量第一手的詳細數據,調研報告對急診專業目前發展過程中的問題、困難以及其現狀對未來公立醫院改革的影響等進行了深入的分析,並就一些問題提出了自己的建議,該報告中的有關問題引起了上級領導的高度關注和重視,以此調研為基礎,醫管局已將解決這些問題的急診專項工作列為未來3至5年局裡的重點專項工作。此份報告,不僅為相關單位出台規范性管理文件提供了科學的依據,更為此后急診專項工作的開展奠定了基礎。目前挂職雖已結束,她仍作為主要專家參與該項工作。一年的挂職工作得到了醫管局領導和同事們的高度評價,2014年她榮獲了北京市三八紅旗獎章。

八、參政議政,認真履職。

王真同志身兼最高人民法院特約監督員,市區兩級政協委員及民革海澱區副主委等職,她積極參政議政,出謀劃策為服務群眾做了大量行之有效的工作。作為最高法院特約監督員,她提出應嚴懲“醫鬧”等針對醫護人員的犯罪行為,構建和諧醫患關系,得到周強院長的重視。她還利用政協委員身份,結合自己的專業知識,多次參加市政協與媒體聯合舉行的議政會等,呼吁構建和諧醫患關系,引導老百姓正確就醫。就醫改中的難點問題寫成提案進行呼吁。有感於急診科的現狀與差距,經過調研,撰寫了一份《急診科建設應該與時懼進》的建議得到了當時市領導的重視並在SARS后的急診科建設改進工作中發揮了積極作用。利用業余時間帶領支部到湖北省大悟縣進行教育扶貧活動,由此錯過了孩子的生日。所分管的十一支部還被民革中央評為全國先進支部。

二十多年來,她以高尚的醫德和高超的醫術,以舍小家顧大家的工作態度和舍生忘死的人格品質,成功救治了諸多罕見、疑難、危重病患,無數經她救治的患者都對她充滿感激之情,2015她又獲得北京市先進工作者的稱號。

一位患者家屬看到她的工作狀態后不禁感嘆:我難以想象,在這樣一位學者身上,何以蘊藏著如此巨大的能量,她為工作可以忘記吃飯睡覺,甚至家人!但看到她在搶救現場指揮若定、奮不顧身、分秒必爭、揮汗如雨的工作狀態時,那一刻你就會明白,是出於對生命的珍重,對職業的熱愛!在她身上我看到了對救死扶傷最好的詮釋!

專題推薦

  • 民革十四屆三中全會
  • 孫中山與黃埔軍校——紀念黃埔軍校建校100周年學術研討會
  • 2024全國兩會民革參政議政專題
  • 新開局 新面貌 新作為聚焦民革十四屆二中全會
  • “凝心鑄魂強根基、團結奮進新征程”主題教育專題報道
  • 民革小小圖
  • 組織換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