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到王以新委員,是因為她高質量高產量的提案,近四年來王以新提出提案44件,件件關乎社情民意,且每年都有提案獲得北京市政協、朝陽區政協優秀提案。在大家眼中,王以新是個實干家。熱愛本職,她是百姓的好醫生﹔積極履職,她是政協好委員。
小愛與大愛
想要更深刻地認識王以新,就要了解她的父親——我國著名的棉花專家(長絨棉創始人)及農業教育家王桂五教授。他早年留學於美國,后來義無反顧回到祖國,獻身於棉花科研和高等農業教育事業。為了響應國家號召,1952年王桂五教授隨王震將軍舉家支邊到新疆,為新疆八一農學院的籌建和發展,為新疆的農業教育事業和全區棉花生產,做出了重大貢獻,並成為我國首批獲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專家學者。父親對祖國的熱愛和為之無私奉獻的精神從小就深植於王以新內心,她帶著父親“踏實做人,認真做事,刻苦學習,貢獻社會”的做人宗旨,一路不畏艱難地走來,心裡的那份根也隨之開花結果。行醫30余載,王以新——這位美麗的白衣使者,如今已是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全科醫療科主任、大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院長。未來她還要做得更多、走得更遠。
王以新選擇醫學是緣於父母,年少時看到父母勞累成疾,深受病痛之苦,她就給自己選定了人生奮斗的方向——成為一名出色的醫生。現在這份孝心已然孕育成大愛,她始終將病人看成是自己的親人,切實為病人著想。
她和藹可親的行醫風格,吸引許多患者不遠萬裡,慕名而來。“做醫生,醫術很重要,醫德更重要。給病人治病,每一個細節都得注意,看病的時候多做幾個簡單的問、觸診,多說幾句暖心話,佔不了我們醫生多少時間,但對於病人而言,往往是不同的。”常常有挂不上號的病人,王以新身邊就准備著一打白紙條,為他們加號看病。對工作恪職盡守的她,很多時候都是加班加點,堅持把候診的病人全部看完。由於病人太多,不願看病的時候丟下病人去衛生間,王以新養成了看門診時少喝水甚至不喝水的習慣,即使看完一天門診之后已口干舌燥,嗓音沙啞。對於急診患者,王以新一向是隨叫隨到,有時一晚上連續做三台手術,手術結束時天都亮了……或許這些對於王以新都不算什麼,因為有那麼多需要她的人,因為這是她熱愛的工作。在網絡上搜集王教授的資料時,發現了讓我感動的一幕,王教授治療過的患者留言很多,字裡行間都透著對王教授的感謝以及對她行醫風格的欽佩。醫術高超的醫生有很多,但受到病人如此愛戴的醫生絕對更值得我們的尊敬。
王以新常說:“無恆德者,不可以作醫。”她心裡裝的不僅僅是身邊的患者,也把摯熱的雙手伸向遠方的百姓,給他們送去健康,送去溫暖。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王以新就開始參加民革中央、民革市委及統戰部組織的多種義診活動。1987年,她的孩子剛七個月大,她就“狠下心”把孩子交給年事已高的父母,隨中央統戰部、民革中央到貴州偏遠山區醫療支邊。活動結束后,王以新一回京就迫不及待地組織人員將自己醫院的醫療耗材回收后支援到了貴州山村。她說:“正是那一個月的鍛煉,影響了我的一生。那裡極端艱苦的條件令我至今難忘,正是這股力量時刻提醒著我,激勵著我。我每次給剛進醫院的年輕醫生上課的時候,首先要求他們要有醫德,有德才能行醫,有德才能使醫療事業更好地繼承和發展下去。”也是從那時起,心系基層,送醫下鄉就成了王以新多年的習慣。她把每一次義診、社會醫學講課、捐助、獻血等公益活動都當作自己重要的事業去做。真的難以計算王以新的工作有多少,作為一名醫務工作者,她的腳步一直沒有停歇。
為社區醫療傳經送寶
都說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門可羅雀,但是走進大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讓人耳目一新。這裡沒有高大上的樓房,來看病的患者也沒有三甲醫院那樣的車水馬龍,但用絡繹不絕來形容還是不為過。
“將優秀人才輸送到基層,一方面可以將大醫院的診療經驗等帶到社區醫院,一方面也給本院的醫生提供了鍛煉的機會。同時加強社區醫生的規范化培訓。這種方式效果很好,很多居民都是慕名到大屯社區服務中心來看病,這種方式在北京隻有這一家,也是一種創新模式。”王以新說。
大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是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第二門診部,126名醫護人員服務人口17.2萬。王以新把婦產科專業與社區全科相結合,帶頭率領大醫院大專家及醫學教授下社區、出門診,為社區百姓開通預約挂號和診療綠色通道,實施雙向轉診制度。這樣的轉診模式使服務中心在基層社區與醫院之間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真正將“醫聯體”做到實處,真正為大屯社區居民的健康提供了便利。為老人免費體檢,規范管理屬地精神病人,實行醫療組進居民家並簽約家庭醫生責任制,建立並完善首醫大“安貞大屯全科教研室”等,這期間所需的協調及細致的方案,凝聚了多少汗水我們無從得知,但每每看到患者在就醫過程中享受到這種便利,王以新和她的伙伴們都會感到無比驕傲,這是一種使命感達成的欣慰與自豪。
王以新說:“我們要當好百姓健康的守門人。” 她帶我參觀了服務中心各個科室。談到自己多年傾其心血逐步發展起來的基層全科醫療,培訓建設出來的醫療團隊,喜悅之情溢於言表。但她並不滿足於此,下一步她將重點建設全科基地的護理、口腔、康復、中醫等方面,繼續走在服務於人民的路上。
毋庸置疑,王以新也獲得了眾多的榮譽:吳英愷院士首屆基金會“優秀青年醫師”稱號、首都醫科大學校級優秀教師獎、全國三八紅旗手、北京社會科學普及活動優秀專家獎、民革全國優秀女黨員、北京市民主黨派年度優秀人物、首都醫科大學教學成果獎等等。面對這些,王以新表現得十分淡然,她說:“居民健康才是我最大的心願。”
履職為民
王以新的父親曾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政協常委,她對政協有著與生俱來的親切感,也增強了她履職的使命感。
把一鍵式呼叫終端(簡稱“一按靈”)安裝到床頭,解決獨居老人醫療急救的難題﹔建設“互聯網+醫療”方便患者進行移動醫療、遠程醫療,節約就醫時間、減少就醫成本﹔將居民健康檔案納入醫聯體,就可以讓很大一批“死”檔“活”起來……王以新每個提案都廣受稱贊。
作為北京市政協委員的王以新時刻沒有忘記自己肩負著參政議政、建言獻策的責任。她充分利用醫生接觸群眾廣泛的優勢,收集社情民意,以提案的形式反映給黨委政府,為黨委政府的科學決策起到參謀作用。在政協活動中,她積極參加各種座談會、調研活動。王以新用她的智慧和努力一點一滴地為我國醫療衛生事業添磚加瓦,也用她深邃的目光審視著我國醫療現狀需要改進和完善的地方。王以新委員在2016年的北京市“兩會”提出:以“網絡+醫療”緩解看病難問題。“醫院每天有很多千裡迢迢而來的病人,十分辛苦,自己作為醫生很是心疼。因此在做了一些調研后,有了想把‘網絡+醫療’發展起來的設想。這樣能對病人看病難的問題起到緩解作用。”
王以新還借助多方平台表達自己的心聲,多次參加北京廣播電台《議政論壇》等節目探討“新醫改”、“優質護理示范工程,提高護理費用”、“新型養老模式”等課題,亦聽取了多方的意見和建議。無論是臨床工作還是政協提案抑或是參加訪談節目,她都不斷地為老百姓尋找更合理更人性化的醫療形式。王以新委員對於實現“十三五”規劃談了自己的期許,她希望在未來5年內能從醫療價格、分級診療和患者就醫程序等方面和國際接軌,讓各級醫院做各級醫院的事情,大醫院做研究和疑難病例,大部分病人和慢性病管理交給社區醫療,讓醫聯體真正地聯合起來,讓每級醫院做好自己的事情。
“一年一度的提案撰寫,考察調研、專題議政以及各級各類會議,在給了我壓力的同時,也給了我學習提高、盡職履責的機會和動力,感謝政協為我們搭建了這樣一個平台。相信對於每一個認真參加履職的政協委員來說,這都是一段難得的成長經歷。”
無法想象她體內蘊含多大的能量和才能,身兼數職而盡善盡美。快節奏的生活下卻依舊保持一顆赤誠之心,親人般的笑容,患者體會的是來自醫者的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