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詳情頁
民革中央網站>>專題>>北京
王麗方:“人民之托”         2017年12月08日14:08

王秋:受人民之托,為人民代言,朋友們大家好,歡迎大家收聽收看由北京人民廣播電台特別制作播出的“人民之托”大型系列訪談“代表訪代表”節目,我是王秋。您可以通過北京廣播網以及北京時間、一直播等平台收聽收看我們的節目,同時也歡迎您在網上實時互動,我們的節目還會經過制作剪輯在廣播頻率中陸續播出,歡迎大家持續關注。今天我們請來的嘉賓一位美麗儒雅的女教授,下面我們通過一段文字介紹來認識他。

王秋:王教授您好,在這我們應該以代表相稱了,歡迎您能來參與我們的節目,參加我們的訪談,我知道您是三屆的代表了,15年下來您統計過有多少份建議案嗎?

王麗方:我沒有統計,但是平均一年3個建議,15年下來有3、40個建議。

王秋:從數量上看您可能不是最多的,但是專業性很強,我想這可能是您作為大學教授,從自己專業角度有獨特優勢,那麼15年下來,您的建議案在推進的過程中是否都那麼順利,遇到過阻力、困難,有不那麼順利的嗎?

王麗方:開始剛當代表覺得提出來的很合理的、很好的建議立刻應該就採納,但事實上后來發現政府各部門他們也有其它考慮,比如是否能推下去等,但是我后來想雖然不能夠馬上實施,但是有價值的就應該提,尤其是從專業角度提出,和百姓的呼聲略有不同,從專業角度提我覺得作為一種聲音應該發出來,再逐漸被大家認可也是可以的,所以我覺得提前提,暫時不能實施,我就繼續提,都會有價值。

王秋:專業的角度可能也會有專業的人士幫助政府論証、分析、決策,需要一個過程,您舉個例子,我聽說您提出了一個重大工程拍攝紀錄片的建議?

王麗方:這是2003年剛當代表,那時我們國家面臨要准備開奧運會,那時候想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在世界的一個重大亮相,所以當時有很多建筑物實行國際招標,有很多精彩的設計作為我們的主要場館,這些設計在當時是很先進的,所以我提出這些先進的工程難度非常大,非常復雜,體現我們國家實施建筑重要的思考、重要技術突破、重要工程能力增長,所以我建議拍攝有故事性的工程紀錄片,作用是使重要工程過程得以記錄,另外給全民和世界得以展示。當時我提出來的時候有點早,大家都覺得怎麼會記錄它呢,我提出的是好的導演,好的編劇來寫腳本,然后和工程人員配合,他們就覺得這個很奇怪,后來就錯過了,現在看我也覺得當時提出的是對的,慢慢的大家也有這種意識了。

王秋:市政府雖然沒有納入政策法規,但實際做的時候已經有這方面意識了,比如我們現在副中心建設,已經從前期音頻、視頻開始介入,我覺得既是一種記錄,同時也是給我們民族留下一筆寶貴的財富和文化遺產,同時也是展示,比如技術難點是怎麼解決的。這些年下來這些年您提了不少與您專業相關的議案,也做了不少相關工作,有的涉及重大工程,比如,正在建設中的京張高鐵,關於京張高鐵入地問題,您是怎麼關注到這個問題點?在推進的過程還有哪些背景的事件、矛盾點?

王麗方:西直門到張家口的鐵路,五道口站就在我們清華旁邊,小小的路口每天堵車非常嚴重,鐵路和城市道路的交叉點,私家車發展也是越堵越厲害,京張高鐵進入到各個道口堵車越來越嚴重,這是漸進的過程。還有高鐵發展,比如需要坐高鐵到內蒙,高鐵和普通的鐵路有很大區別,高鐵需要全封閉,不能公路和城市路平交,所以從鐵路來講這是矛盾點,鐵路速度很高,最好這一路暢通無阻,但是西直門往北城市發展人口非常密集,交通流量非常大。有一次海澱區市人大代表團關於這個議題討論,尤其是北下關地區,區代表也一起討論,和北京市反映建設高架或者地下,當時討論很多人說應該讓站點不要放在西直門,放在五環外,但是鐵路不同意,老百姓覺得非常影響生活。從各方面的聲音都開始出來,代表是一種聲音,我覺得一方面發揮專業方面的認識,鐵路應該到達城市深入的地方,這樣效率是非常高的,真要是建設在五環外再拉乘客進入市裡,對於交通也是不利的。

要是城市道路也挖深槽,地下有市政管線,管線就要更深,比如污水是靠重力自流的,如果挖到特別深不易於流動,從城市景觀來講,深槽路也很難協調好,就會被割裂成一條條的。所以從多方面考慮首先應該支持鐵路到西直門,第二,讓鐵路入地或者架空,架空從專業講會有些困難,但從整體建設投資,鐵路方面多,城市會少很多,從代表方面,當時困難重重,我們作為代表從專業角度來說,旗幟鮮明,整體要大,力度要強,這樣對決議文本形成會有推動,而不是簡單的分析問題,代表就要給他們火藥,讓他們往前沖。現在已經入地進城,但是到了西直門還要附近到地面進站,總的來講很不容易,保住了很多城市道路好的狀態。

王秋:從這個問題可以看出,您既從代表職責為百姓發聲這個角度去呼吁,同時又從自己的專業性給出辦法,不能光是喊有問題,又給出出路,應該怎麼做,這是專業代表的履職能力。您不僅是專業方面的,與百姓生活相關方面您也提到過,比如提出老舊小區加裝電梯議案,能不能和我們講講這個情況是怎樣的?

王麗方:住在多層小區的居民開始住的挺好的,現在年紀大了,上下樓很困難,看著也是很困惱的事情,也想了很多年了,但實際到了2016年年初大會,我認為自己要干這個事情,雖然和自己專業不是正對,但還是相關的,我在小組會上說要開始投入這個事情了,大家都很支持。

那時候我了解的難度,一個是已經成熟的社區空間已經用到位了,沒有空地裝電梯,一層居住環境沒有高層那麼亮,也不願意在裝電梯阻礙光線,有些老年人還住在四、五樓裡下不來,也是很困難,矛盾還是很多,包括安裝時候經費問題,但從長遠來講是逃不掉的,這條路必須走的,所以我就開始呼吁。

在年中的時候有一位代表推薦我,中國科協有一位老科協給國務院政府作報告,調研老舊小區加裝電梯問題,2016年夏天做的調研,2016年秋天人大常委會跟市政府聯合有一次會,聽取代表意見,把我安排在很靠近領導席的地方,我就把全國調研情況,各種地方加裝電梯的問題,政府出台的政策,執行遇到的情況,北京政府應該做哪些工作,啟動哪些市場,有這樣思路。在之前北京市也有個條例出來,但是從條例出來到現在五年了,一部電梯也沒有裝,所以問題困難還是大,所以我提了以后在場的領導聽到后很重視,分別問我能不能把這個報告發給大家看,后來沒多久就把這個報告給蔡奇市長看,馬上就批了,看起來政府也是思考了多年,但是開始下決心了,中間我到住建委跟他們談,發現他們做了多少年,但是矛盾太焦灼了,推不動,很為難。后來市裡面決定動,人大2017年要變成立法論証,這兩邊動作很受鼓舞,這兩個事情參與其中還是很好。還有我個人從建筑學角度講,小區空間安排完了,地下都是管線,現有的電梯集成度不夠,安裝在小區不是很妥帖,所以聯合高端的團隊做技術集成創新,把安裝矛盾點都降低,比如避讓管線,一層遮擋問題,施工工期減短,費用降低,我們正在做這個事情,希望拿出最優的方案。

王秋:您不僅自己發揮作用,還組建了一支這樣特別的團隊,從技術上把問題突破解決,希望拿出一個最優的方案,我聽說現在進展是北京市已經安裝解決完45部單元,正在建設中的還有20多部,這個問題是2016年底確認下來的,今年年初加緊步伐做,作為一項今年的重點工作,我覺得這真是一件為民造福、功德無量的事情。除了關注老舊小區之外,您還關注了一個特別的小區,就是北京人都比較熟悉的百萬庄小區,百萬庄小區處在展覽路街道,這個區域是很有背景、很有故事的,我們很想聽聽。

王麗方:百萬庄小區在張家口這一帶,中央政府集中在這個地方做了幾大部位,他們的辦公樓既有古都風貌,又有現代功能,大氣的格局,一大片地區做規劃,其中就包括這片住宅區,我們現在覺得住宅區不稀奇,但是一九五幾年的時候,對中國來講,大量的居住型建筑如何去規劃設計還沒有方法,大家會蓋住宅樓,那時候都是在摸索當中,而且西方大量住宅是在二戰勝利之后,因為城市被毀得很厲害,這時候興起了住宅建設的大浪潮,在這之中,有些新的理念、規劃、思路、方法醞釀形成,這期間中國一直是戰爭狀態,直到解放后先生產、后生活,一直到50年代初,建筑業、國家才開始考慮這個問題。

王秋:當時北京市的規劃實際上還是有考慮的,先在三裡河地區打造一個中央行政區,圍繞它周圍建立辦公和住宅區,其實當時這個規劃還是蠻合理的。

王麗方:當時對古城的保護還是有這個意識的,眾所周知,梁思成先生帶領對古城的研究,雖然沒有大規模的按照他的思路實行,但是古城要保護這個思路還是有的,包括限高之類,這時建筑界開始思考,這時出現一個問題:成片的住宅應該如何布局?並不是單棟樓加在一起就是小區,我們要讓它再上一個層級形成一種格局,是一個美好的區域。

王秋:對,因為當時既不能按照胡同原有的機理蓋成平房四合院,又要蓋成居民樓,又不能是普通的,毫無設計理念的。

王麗方:不能是1+1+1+1……加到100,所以當時我們採取什麼辦法呢?當時蘇聯對中國的影響很大,我們很多對外學習的窗口是從蘇聯過來的,所以採用周邊式模式,讓建筑圍合出各種空間,這是從前蘇聯學過來的,然后我們用小區的概念各種配套形成整體,我們還加上對中國傳統格局的理解,這應該是中國建國以后主動規劃的一片真正的住宅小區,是小區概念出現以后的第一次實踐。

專題推薦

  • 民革十四屆三中全會
  • 孫中山與黃埔軍校——紀念黃埔軍校建校100周年學術研討會
  • 2024全國兩會民革參政議政專題
  • 新開局 新面貌 新作為聚焦民革十四屆二中全會
  • “凝心鑄魂強根基、團結奮進新征程”主題教育專題報道
  • 民革小小圖
  • 組織換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