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北京晨報
清華大學教授劉以農當了兩屆市政協委員,關於雙清道口改造的提案劉以農提了至少五年。之所以如此“執著”地提交同一個提案,除了想切實推動改造雙清道口,另一個重要的原因則是劉以農希望通過政協委員的參政議政,尋找多部門有效協調的新渠道。
道路不暢多年提交提案
說起雙清道口,這裡曾是京城著名的“堵點”,S2線從此通過,再加上單車道的狹窄道路,車輛通行不暢。劉以農回憶,S2線剛開通時這個道口高峰時段大約有70多趟列車,尤其是每天上下班高峰,道路車輛多、S2線發車頻率也加大,這裡常常堵得水泄不通,他說:“我有個同事曾經在這個道口堵了大約3個小時。”正因為雙清道口幾乎每天出現嚴重擁堵,作為政協委員的劉以農決定以提案的形式將道口改造的建議帶到市政協會議。
劉以農說,提案提交后得到政府相關部門的積極回應,但一個現實問題是火車道口改造涉及到鐵路、交通、規劃等部門,要解決這個問題並不容易。去年,隨著京張鐵路的開建,S2線停運,雙清道口不再通行列車,道路擁堵的問題得以解決。
多部門如何更有效溝通
“雙清道口的問題得到解決,雖然不是直接得益於政協委員的提案,京張鐵路這個外因‘推’了它一把,但也許這也是一個很好的解決方式。”劉以農說,那麼多年提交同一個提案,一方面是希望通過委員參政議政的方式改變雙清路道口擁堵的狀況,而更重要的一個原因則是探索多部門的協調機制。
劉以農解釋說,鐵路道口改造涉及到多個部門,相關部門負責人對政協委員的意見都給予比較積極的回應,他說:“有些部門的主管負責人專門到單位和我進行溝通,一起去看現場,但是各個部門的職責和能力不同,而關於鐵路的事情又牽扯到方方面面,並不容易解決。”通過多年和政府部門打交道,劉以農也正在思考類似這種涉及多個部門的復雜問題,如何才能取得更有效的溝通。
搜集身邊線索成習慣
劉以農坦言,在本屆履職期間他更加注重對社會現象的觀察,“剛開始我可能更多的是在‘學習’如何履行好委員的職責,而現在經過和其他委員的交流,也在促進我的思考。”劉以農表示,社會的方方面面或多或少存在一些不足,政府的措施可能無法一步到位,但是需要不斷改善,讓公眾看到希望,提高管理水平,改善公眾感受。
身為北京市政協委員,劉以農常常收到來自親朋好友們關於社會各個方面的建議和意見。“比如說前幾天,我一個朋友給我發短信談到如何防止兒童走失”。而在平時的生活中,劉以農有一個習慣這就是隨手記錄身邊事,“有些線索經過深入調研可能可以形成提案,所以我會把這些線索記錄到手機裡”。劉以農注意到,前一陣子本市發生了一次交通事故,是因為道路設施提示不到位導致司機將車開上馬路牙子。經過詳細調研,劉以農在今年的提案中提出,建議在存在安全隱患的路段或者區域設立醒目的提示標志,“這個工作可能比較復雜,需要全市摸底,所以我建議可以先在經常發生危險的區域設立提示標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