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詳情頁
民革中央網站>>專題>>北京
張興凱:“安全生產的守護神”         2017年12月08日13:45

“東方之星”號客輪“6·1”翻沉事件造成442人死亡。

 

天津港“8·12”火災爆炸事故造成173人死亡和失蹤,經濟損失將近70億元。

深圳“12·20”滑坡事故造成77人死亡和失蹤,經濟損失8億多元。

……

這些在剛過去的2015年發生的安全生產事故,令人痛心不已,血的教訓極其深刻。

據統計,我國平均每月發生3 起重特大事故,每天發生3 起較大以上事故,每天事故死亡181人,安全生產形勢仍十分嚴峻。

“生命高於一切,安全重於泰山。”2016年全國“兩會”上,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作政府工作報告時如此強調。

說到安全生產,人們腦海中呈現的多是媒體報道的那些驚心動魄的場面,其實,“家庭生活中避免觸電,室內滯留時避免直對空調出風口﹔當要開私家車外出,車啟動后檢查車是否正常﹔大風時遠離易掉落物體的地方等,都屬於安全生產的范疇。安全生產包括人的安全與健康、物的安全以及人、物所在的場所的安全。”

作為我國最高層級的安全生產科研單位——中國安全生產科學研究院(以下稱中國安科院)的院長,張興凱和他的同事們專門從事安全生產科學研究,力求以最有效、最簡便的方法和手段,最大限度地保護人們生產生活的安全與健康,最大限度地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難怪有人說,他們就是“安全生產的守護神”。

專長

1979年9月,恢復高考的第三年,張興凱考取了河北煤礦學院地下採煤專業。

問及為何會選擇這個專業時,張興凱回答:“與其說是我選擇專業,倒不如說是專業選擇了我,是社會發展的形勢需要我們這個專業的人。”

1983年7月,大學畢業后,張興凱開始下井,做採煤和煤礦安全通風防火方面的研究。1986 年,他考取了煤炭科學研究院,攻讀礦井通風與安全方向的碩士研究生。隨著研究的深入,他對知識的渴求也更加迫切了,從1991年開始在東北大學攻讀博士研究生,專業是安全技術與工程。1993 年,張興凱進入了國家的“地質、勘探、礦業與石油”博士后流動站,研究方向是礦山安全與環境,1995 年在北京科技大學完成了博士后研究。

之后幾年,張興凱在首都經濟貿易大學任教,走上了安全教學科研之路。2003年伊始,他到中國安科院任職,腳踏實地從課題組組長做起,逐步成長為研究室主任、研究所所長、院副總工程師、院總工程師、副院長,2015年任院長。

下過礦、教過書,做科研、當領導,張興凱專注安全生產工作30余年。 “我很珍惜我的工作, 也熱愛我的職業。”回顧過往,張興凱有感而發。

一路走來 ,張興凱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青年項目)、中國博士后基金、北京市青年人才培養基金、教育部優秀教師基金等資助,主持或參加完成了安全生產領域的國家“九五”、“十五”、“十一五”和“十二五”科技攻關(支撐)項目或課題。

自2000年以來,張興凱在公共安全、非煤礦山安全等領域取得40多項科研成果,其中有29項獲得省部級科技進步獎或科技成果獎,發表學術論文30多篇,出版專著3部,出版合著教材5部,組織制定國家或行業標准7項。其代表論著有《對中國安全生產的幾點認識》(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13.5)、《地下工程火災原理及應用》(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1997.12)﹔代表科研成果有“礦井火災風流非穩定流動的通風原理”“爆破煙塵的行為理論及環境效應評價”“非煤礦山典型災害預測控制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工程”“‘十一五’期間我國生產安全事故直接經濟損失”等,都得到了較好的應用。

在張興凱看來,科研就是查找事物的本質規律,而安全生產的科研屬於工程技術類科研,既要找事物發展變化的根本規律,從事理論研究,又要開發能夠解決安全生產問題的工程技術和設備裝置,特別是安全生產科研必須考慮國情,必須深入現場了解真實的安全科技需求,才能拿出受使用者歡迎、能夠確保安全的好科研成果。要做好安全生產的科研,首要的是踏踏實實干事、認認真真干活。

既有堅實的科研背景,又有深入一線總結的豐富實踐經驗,強大的專業實力幫助張興凱和他的團隊在眾多重大事故應急處置工作中圓滿完成危險而艱巨的任務。

2015年12月20日11時許,深圳市光明新區恆泰裕工業園發生滑坡事故,造成大量人員被埋。

為了盡快救出被埋人員,避免救援過程中發生二次事故,張興凱帶來中國安科院的救援團隊17人趕往事故現場,他們攜帶了先進的地質探測雷達、激光測量雷達、邊坡監測雷達等,於12月21日到達事故現場。

張興凱帶領他的團隊,用3個多小時全面巡察了發生滑坡的渣土受納場,發現向受納場流水的水溝和現場應急救援中存在的問題,測量了已經發生鬆動、可能發生滑移的剩余大量渣土體,快速測量滑坡后形成的地形,畫出滑坡前后現場地形對照圖,計算出滑坡渣土量和剩余渣土量﹔布置好邊坡監測雷達,遙感監測可能滑坡體0.1mm微小變形,並及時發給救援指揮部,以確保應急救援工作的順利展開。

面對危險的事故場地,張興凱的選項裡沒有退卻。“必須身在現場,才能了解真實、實時的情況,從而做出正確的判斷,這也不是我一個人,大家都這樣。”他淡淡地說。

是的,我們從有關報道中看到,2015年的廣東深圳“12·20”特別重大渣土場滑坡事故,2013年的山東青島“11·22”特別重大輸油管道原油泄漏爆炸事故,2008年的山西襄汾“9·8”特別重大尾礦庫潰壩事故和汶川大地震,2006年的四川達州“12·21”井噴事故,2006年的重慶開縣“3·2”井漏事故等,張興凱和參加應急搶險的同志們都是這樣做的。

領軍

以實施科技興安戰略,推動安全生產科技進步和科技創新為宗旨的中國安科院,是國家安全監管總局直屬的綜合性和社會公益性科研事業單位。打開中國安科院的網站,網頁頂部醒目地挂著一行字,“引領安全科技,全力支撐總局,發展中國安科院,強健中國安科人”,這是張興凱提出的中國安科院總體發展思路。

“中國安科院的干部職工是一個有戰斗力的團隊,我帶領大家就是為國家戰略服務,為國家安全生產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擴大中國安科院的影響力,培養一批在安全科技方面的尖端人才。”在他的帶領下,中國安科院圍繞國家安全生產大局開展科研工作,在服務國家戰略方面取得顯著成效,取得了一批好的科技成果。

“引領安全科技是我們崇高的使命”。中國安科院承擔了國家“十二五”安全生產規劃總結評估、國家“十三五”安全生產規劃編制、“十三五”國家應急體系建設規劃編制、科技部公共安全領域科技發展“十二五”專項規劃評估和“十三五”專項規劃前期戰略研究﹔組織了“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項目“城鎮油氣管道重大事故風險防控與應急處置技術研發及示范”和“典型有害作業防治及游樂設施檢測技術裝備研究與工程示范”﹔在支撐國家戰略方面,承擔了“一帶一路”的埃塞俄比亞的斯亞貝巴東西線和南北線(一期)輕軌工程試運營安全評估項目﹔承擔了南極科學考察的安全管理工作。

從2015年擔任安科院院長以來,張興凱的核心工作思想就是“圍繞國家安全生產大局,為國家戰略服務”。因此,在國家級頂層戰略“一帶一路”戰略正式啟動后,張興凱就帶領安科院從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有關安全生產的基礎設施建設工作。

在這樣的背景下,張興凱牽頭成立了中國職業安全技術信息中心,“這是聯合國職業安全的中心,就設在我們中國”。

原本這個信息中心僅僅起到一個傳遞信息的作用,張興凱則希望通過這個信息中心,發出中國的聲音,“特別是發出中國正能量的聲音。我希望能及時把我們的信息,送達到跟我們直接建立對口聯系的154個國家,把我們黨中央國務院,我們安全生產總局好的做法、取得的成績,直接代表安監總局向國際勞工組織傳遞。”

宣傳中國在安全生產方面的優秀做法抑或是經驗教訓,都是為了更好地推動國際安全生產事業的發展。而張興凱同時又希望能通過這個平台,吸納進國際安全生產的好經驗,反哺於國內的安全生產建設。隻有相互學習、深刻反思,安全生產事業才能走得長遠,行得穩健。

迫切地與他國進行信息的交換、經驗的交流,事實上還是基於現實的考慮。國內跟隨“一帶一路”戰略“走出去”的企業不在少數,但是因為不了解所在國家和地區的法規而屢屢碰壁吃虧的中國企業更是不勝枚舉。“把國際上的一些法規,特別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相關領域的法規拿來翻譯成中文,給我們要‘走出去’的企業,其實能避免很多不必要的糾紛困擾。”

“引領安全科技”不僅是中國安科院的目標,也是一種事實,張興凱則在實現這個目標中扮演著領軍者的角色。

談及中國安科院的發展,張興凱信心滿滿。“中國安科院研發的一些產品,在國內外安全生產領域,已經得到了廣泛的應用。這其中既有安全監測監控設備、技術,也有安全管理模式、方法和體系。”

參加安全生產工作30多年,張興凱見証了我國安全生產領域的重大變化。從勞動保護到安全生產,從安全發展理念到安全發展戰略,安全生產地位節節攀升。習近平總書記對安全生產工作作出的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指出,人命關天,發展決不能以犧牲人的生命為代價,這必須作為一條不可逾越的紅線。

張興凱介紹說,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通過安全生產廣大工作者的努力,2015年實現了事故起數和死亡人數分別下降7.9%、3.8% 的成績,這是發展遇到不少困難和問題的環境下取得的,成績來之不易。

“黨中央、國務院對安全生產工作的高度重視,國家安全監管總局黨組的明確要求,為我們做好安全科技工作指明了方向和目標,中國安科院作為國家級科研機構,必須做好國家安全工程試驗基地建設工作,‘十三五’重大科技項目必須勇於擔當,為國家繁榮富強提供強有力的安全技術支持是我們的使命。”張興凱說。

同時,他認為,中共中央、國務院這樣前所未有的重視,必將對安全生產的快速發展帶來一個很好的機遇。人民生產生活的安全健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此背景下,中國安科院必須成為國家級安全智囊,為安全發展出謀劃策,拿出解決安全生產問題的好科技成果。

除了負責安科院的工作,張興凱還有多個其他重要身份,如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民革中央委員、國家安全監管總局礦山採空區災害防治重點實驗室主任。眾多職務既有他自己的追求,更多的是社會的選擇。

處理如此多的工作,張興凱高效率的辦法是“復雜問題簡單化處理”。就像他追求簡單的生活一樣。

任中國安科院院長一年以來,院長辦公會他才開了幾次。“有些人可能覺得不可想象,我開會的目的就是解決問題,不作討論,溝通討論在開會前早已經完成了,開辦公會20多個事項短短半天就決定下來了,沒有爭論。一到院長辦公會就已經達成共識了,就是決定了,我覺得這是一個高效的辦法。”

與張興凱對話,讓人時而贊嘆於他作為科研工作者的專業和想象力,時而又會欽佩於這位管理者的遠見卓識,時而又暗暗佩服他高效的時間管理能力。

讓記者印象深刻的是他總是挂在臉龐的笑容,以及對別人的耐心和尊重。在我們採訪他之前,也採訪了他的同事,我們聽到了一個同“開會隻做決定”不一樣的他——常常用商量的語氣同身邊的人講話,例如“行嗎”、“好不好”,完全沒有一點架子。我們感受到,在中國安科院,張興凱得到了員工的認可和尊重。

修法

解決安全生產的問題,必須依靠法治。2002年6月29日,《安全生產法》經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28次會議審議通過,於同年11月1日起正式施行。

當時正值我國安全監管體制建立之初,它結束了新中國成立幾十年以來缺少安全生產領域綜合大法的歷史,是我國安全生產法制建設的裡程碑,標志著我國安全生產工作開始全面納入法制化軌道。

然而,近年來,我國經濟高速發展,社會全面進步,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治國理政理念的變化、經濟社會的發展,這部曾經開創了時代的法律,顯現出制度設計上的種種缺陷。

“其實,從某種意義上講,當時出台的《安全生產法》,是一部完全管制法制模式的法律,更加強調安全生產監督管理,而對企業主體安全生產責任強調不夠。這就必將導致政府監管職責過大、責任也過大,企業違法成本過低、自主守法意識也過低,難免出現監管能力不足、難以有效遏制違法違規生產行為等問題。”張興凱說。

安全生產,生命為天。在全國“兩會”上,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們開始呼吁修訂《安全生產法》。這其中就包括張興凱的不斷建言。從2008年擔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他先后多次在全國人大常委會上提出修訂《安全生產法》的建議並得到採納。

2011年7月27日,國務院第165次常務會議決定,加快修改《安全生產法》,進一步明確責任,加大對違法行為的懲處力度。

之后,修法步伐明顯加快。2011年12月,國家安全監管總局向國務院報送修正案(送審稿)。2012年6月4日,修正案(征求意見稿)在國務院法制辦政府網站上公開向社會公眾征求意見。2013年10月31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將修改《安全生產法》列入本屆常委會立法規劃第一類項目。2014年1月15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並通過《安全生產法修正案(草案)》。2014年2月25日,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一次審議《安全生產法修正案(草案)》﹔同年8月31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的決定》審議通過。

按照《立法法》的規定,法律的修改工作一般要經過三審,但《安全生產法》的修改經過二審便通過,且改動幅度相對較大。原法共97條,修改后共114條。新增17條,修改59條,新增和修改的條數佔了一大半。這充分體現了對這部法律須改的緊迫性。

作為《安全生產法》制定的見証者和《安全生產法》修改的參與者,張興凱的評價很中肯,“如果說《安全生產法》的制定是十年鑄劍的過程,那麼其修改就是十年鑄劍的成果,十分不易。”

此間,張興凱參加了《安全生產法修正案(草案)》的起草工作,並全程參加了全國人大常委會的《安全生產法》修訂審議工作,為修訂《安全生產法》提了24條建議,其中23條被採納。

2008年以來,張興凱每年在全國“兩會”上至少提出1個建議,在全國人大常委會的小組會或者聯組會上提出建議100余條。他提出的關於安全生產的建議議案已有上百條被採納。2016年全國“兩會”上,他再次為安全生產建言。2016年3 月6 日,張興凱在審議政府工作報告會上發言,他說,“作為來自安全生產領域的代表,特別關注總理報告對安全生產工作的總結和要求。報告中,有6處直接或間接說安全生產,這麼多筆墨落在安全生產上還是第一次。”這次發言中,張興凱提出三點建議:一是加強城市安全工作,加大城市安全投入,天津、深圳的特大事故教訓必須吸取﹔二是必須用現代綜合社會治理手段開展安全生產工作,發揮全社會的力量,注重完善體制機制法制﹔三是絕不能因為資金困難而欠賬安全生產,時刻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對安全生產工作的要求。

不論是在全國人大常委會這個高規格的政治平台上,還是在民革組織中,張興凱說,“我認為我是認真履行職責的,特別是圍繞自己專業的一些事項,以實事求是的態度提出了一些意見和建議,很多被有關部門採納”。

平台

2001年12月,張興凱成為一名民革黨員。2006年參加了中共中央組織部和統戰部的民主黨派中青年培訓班。張興凱說,參加培訓后,才初步了解了民主黨派,了解了如何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以一個民革黨員的身份發揮參政議政的作用。

2013年12月17日,張興凱以民革北京市朝陽區委會主委的身份在《團結報》上發表題為《民革組織如何繼承發揚優良傳統》的署名文章。文章中他寫道:民革繼承孫中山先生遺志,將“愛國、革命、不斷進步”的精神,作為優良傳統和基本特點。……做合格的參政黨,做好參政議政工作,做好地方區級組織和基層組織建設,必須繼承發揚民革優良傳統。……作為一名合格的民革黨員,在工作生活中,應注意以孫中山先生為榜樣,將“愛國、革命、不斷進步”之精神作為自己的精神追求。

作為一名民革黨員,張興凱在組織提供的平台上用專業所長盡心履職。

如今,他同時兼任民革中央委員、民革北京市委會副主委、民革朝陽區委會主委。有意思的是,這三個職務分屬中央、省級、地市級三個層面。這讓他既接地氣又了解高層動態,也便於推動民革組織參政議政成果的銜接和轉化。

2015年12月,民革中央在京表彰了一批省級組織參政議政成果。民革北京市委會的《關於創建安全發展城市的建議》位列獲獎名單。而此成果源於以張興凱為調研組組長的深入持續調研。

調研組的建議得到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和採納,並極大地推動了北京市朝陽區安全發展城區創建工作。在此基礎上,北京市投入3000萬元進行基礎性研究工作。2014年底中共北京市委、市政府出台了《關於實施安全發展戰略,促進和諧宜居之都建設的意見》,對實施安全發展戰略,保障城市運行安全提出了明確要求。

這場持續調研也引起了全國政協和民革中央有關領導的關注。2015年4月,全國政協副主席、民革中央常務副主席齊續春帶隊,全國政協、民革中央、國家安全監管總局聯合就安全發展城市創建開展專題調研,專門聽取調研組關於全國安全發展示范城市創建情況的匯報。

出色的黨外知識分子,免不了得到統一戰線事業的垂青。黨外代表人士是統一戰線事業持續發展的源頭活水。在北京,黨外人士挂職已逐步成為干部培養的常規性動作。

2014年底,張興凱等8名黨外人士挂職北京市政府機關副局級領導職務,張興凱挂職北京市軌道交通建設管理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為期一年。這一年間,他們主要的任務便是發揮好“智庫”作用,用自己的專業優勢,為各自挂職單位貢獻“良策”,張興凱也不例外。

在短暫一年的挂職期間,在他的推動下,促成中國安全生產協會城市軌道交通安全專業委員會挂靠他的挂職單位。這是全國第一家城市軌道交通安全專業協會,也是全國第一家挂靠企業的安全生產專業協會。軌道安委會的成立,將使全國較大的軌道交通建設公司、運行管理公司、設備制造公司等40余家企業和施工單位、科研單位、監測單位、設計單位等20余家單位,成為挂靠北京軌道建設公司的軌道安全專委會的會員單位,這不僅增強了北京軌道建設公司的影響力,而且建立了城市軌道交通安全的行業共商體制機制,對我國城市軌道交通安全發展具有重大意義。當然,“選擇我挂職的單位,不光是因為我挂職在那裡,更是因為它那裡代表了中國地鐵的最高水平。”

張興凱一年的挂職,組織編制了《北京市“十三五”軌道交通運輸發展規劃》,組織開展了《軌道交通建設工程應急演練桌面模擬系統》科技項目,組織開展了“北京地鐵七號線一期工程試運營前安全評價項目”“北京地鐵七號線東延線工程安全預評價項目”“北京地鐵十九號線一期工程安全預評價項目”“北京市軌道交通八通線南延工程安全預評價項目”“北京地鐵七號線工程全尺寸或在熱煙測試”“2015年度北京地鐵運營安全綜合評估”“北京軌道交通典型車站安全風險評估”等一批項目,寫出了兩份高水平的建議。

“盡管我挂職的時間很短,但是干了一些實實在在的事情。”張興凱回顧一年挂職經歷說。當我們問到挂職有什麼體會時,他不假思索地說,挂職能學到在科研工作中學不到的知識,了解到在科研管理中了解不到的情況,獲得在科研實驗中難以獲得的體驗。並總結了四點體會,一是挂職能得到領導更多的關懷,是人才鍛煉成長的好平台﹔二是挂職能加強多方聯系,是暢通溝通交流渠道的好平台﹔三是挂職能深入現場,是解決安全生產問題的好平台﹔四是挂職能長見識擴視野,是提高參政議政能力的好平台。

一年挂職,張興凱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績單。

家風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重視家庭、重視親情。習近平總書記在2015年春節團拜會上講話時曾說,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不論時代發生多大變化,不論生活格局發生多大變化,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發揚光大中華民族傳統家庭美德,促進家庭和睦,促進親人相親相愛,促進下一代健康成長,促進老年人老有所養,使千千萬萬個家庭成為國家發展、民族進步、社會和諧的重要基點。

“古之欲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這樣的“家國”思想在張興凱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家風對張興凱的影響長遠而深刻。要說對他影響最大的人是誰,張興凱毫不猶豫回答是他的父親。至今,張興凱對父親給講的“黑心蘿卜”的故事記憶深刻。

 

“一個蘿卜你從地裡摳出來外邊水靈靈的,非常漂亮,但只要是黑心的,就不能再吃了。做人也一樣,必須要學會心地善良。”在張興凱的心裡,這個故事指引著他的人生。

張興凱的家庭,先后獲得2010年獲得“第七屆全國五好文明家庭標兵”,“國家安全監管總局2009—2011年度五好文明家庭”,“2013年度國家安全監管總局文明和諧家庭幸福美滿之家”。今年又代表國家安全監管總局參加全國五好文明家庭評選。談及自己的家庭,張興凱的眼睛裡都是笑意和柔光,讓他最自豪的不是家人穩定的事業,而是一代代傳承下來的愛敬尊親的家風。

“我的父母一直到去世,我都沒有看過他們吵架。”張興凱說,父母言傳身教為他們樹立了和睦孝悌的榜樣。“小的時候,買一塊豆腐和一把小蔥,做一道小蔥拌豆腐也是家中奶奶能享受的權利,奶奶不動筷子,底下的小孩也不被允許動這道菜。”雖然時代不一樣了,但是張興凱還是希望家裡的后輩們能堅守住孝敬之心,把優良傳統延續下去。事實上,張興凱一家也確實是這樣做的。

張興凱夫婦父母在世時,他們每年都利用假期看望相隔千裡的雙方老人,並給予足夠的零用錢,讓老人感受到做晚輩的愛。如今,幾位老人相繼去世,張興凱夫婦把體弱多病的孩子姥姥從東北接來一同生活。來到北京后,他們根據老人的身體情況,帶著老人定期看專家門診進行中西醫結合的全身調治。為了進一步提高生活質量,他們還專門對老人的牙齒進行全面系統的治療。

“孩子姥姥年紀大了,高血壓、腦梗塞、老年痴呆症等疾病纏身,時常會糊涂,每天需要吃十多種藥。”張興凱介紹,看護老人定量按時地吃藥、吃飯已經成為他們夫妻和女兒每天必做的功課。

凡事貴在堅持,小事更是如此。堅持睡前測血壓,堅持每天早晨問候老人睡眠情況,堅持下班后讓老人講述白天見聞以增強老人記憶力,堅持睡前將明天吃的藥分放在不同顏色小盒蓋裡以增強老人的分辨力,這是張興凱一家一直每天都在做的事。“老人全心地依賴和信任我們,是我們最大的快樂。”

耳濡目染下,張興凱的女兒對姥姥也十分孝順。雖然身為大學教師,備課任務繁重,但當父母外出或者工作較忙不能全力照顧老人時,女兒就承擔起照顧老人的全部責任,做飯、喂藥、幫助洗澡,早晚洗腳,這一件件事情完成后,才開始備課,有時甚至需要備課至深夜。

好家風可以助力人生價值的發揮。2016年 4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安徽合肥知識分子座談會上指出,“天下為公、擔當道義,是廣大知識分子應有的情懷。”而這也是張興凱人生的追求。“我追求的是干對社會有益的事情。安全生產是我的老本行,這是我想干的事情,也是我干事的優勢。我希望自己把負責的工作干利索,讓事情發揮有益作用。”

專題推薦

  • 民革十四屆三中全會
  • 孫中山與黃埔軍校——紀念黃埔軍校建校100周年學術研討會
  • 2024全國兩會民革參政議政專題
  • 新開局 新面貌 新作為聚焦民革十四屆二中全會
  • “凝心鑄魂強根基、團結奮進新征程”主題教育專題報道
  • 民革小小圖
  • 組織換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