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平安,1965年5月生,男,漢族,四川樂至人,教授、博士生導師﹔2004年3月加入民革。現任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第十一屆新疆自治區政協常委,民革新疆區委會主委,新疆農業大學副校長。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土壤學新疆自治區重點學科學術帶頭人、新疆自治區土壤與植物生態過程重點實驗室主任。
如果人生可以濃縮成一句話,那麼蔣平安的人生用“扎扎實實干好每一件事”這句話來概括再恰當不過了。
無論是當初“情非所願”地學農,還是如今他主持備受關注的“新疆國家農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設”項目,這位土壤學專家都不遺余力,一絲不苟。
“不管喜歡不喜歡,先把它干好最重要,總有機會改變。”這是蔣平安對待工作的態度,也是他的人生信條。
28年來,秉持著這一人生信條,他的每一步都走得踏實而穩健。從邁出農門考上大學到擔任新疆農業大學副校長,從第一次挖剖面採樣到成為羅布泊環境演變科研項目學術帶頭人,從42歲當選為全國最年輕的省級民主黨派組織主委到帶領引導民革新疆區委會廣大成員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真參政議政、服務社會,一路走來,他步履堅實,鏗鏘有力。
“其實,也沒什麼,就是做了點自己力所能及小事。”這個一年中有半年時間都在工作、調研路上的“空中飛人”,安靜地望著窗外,輕描淡寫地說。
——窗外,雪花紛飛,洋洋洒洒。地上,鋪展著一層晶瑩剔透的白。
這天是2014年11月28日,在蔣平安整潔明亮的辦公室裡,他的人生故事正徐徐鋪展開來……
跳出農門走上“農”路
“其實,我的理想是當一名醫生。”盡管過去了三十多年,但說起當初頗有戲劇性的專業選擇,蔣平安不由得笑了。
蔣平安出生在新疆伊犁霍城的農村,三歲時父親因風濕性心臟病去世。雖然那時他還小,不諳世事,但隨著年齡的增長,父親的離去還是成了他心裡抹不去的痛。他暗暗發誓:長大后要當一名救死扶傷的醫生,為更多的病人解除痛苦。為此,他發奮學習,刻苦努力。寒來暑往,1983年,他終於迎來了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那一刻。
“當時,我所有的志願填報的都是醫學專業。班主任老師說,你不能全報醫學專業吧?報個農業專業吧。”
那時,蔣平安想重點大學第一志願肯定錄取不上,就把第一志願改成了西北農業大學。考試成績發布出來的時候,頗有點讓人哭笑不得,由於比重點錄取分數線高出近六十分,蔣平安被第一志願錄取了。
這讓蔣平安糾結了很長時間,但他還是選擇安心地學農。一個農家出來的孩子,能夠有大學可讀就不錯了,哪還容許你挑三撿四?
這樣一想,蔣平安豁然了不少。他全心投入學習,積極參加學校的各項活動。經過四年扎扎實實地努力,1987年,帶著對新生活的憧憬,蔣平安結束了西北農業大學土壤農化專業學業,被分配到新疆葡萄瓜果研究中心工作。
“當時,這個地方具體在哪沒人能說得清。有人說在吐魯番,我背著大包小包趕過去,一問沒人知道,后來好不容易問到一個知道的人,又告訴我在善鄯縣。”
蔣平安又馬不停蹄地趕往善鄯縣。詢問、尋找,經過一番周折后,他終於來到了新疆葡萄瓜果研究中心。
“我到時天已經黑下來了,當時一看到那個地方,我的心就涼了,一屁股坐到了地上。從農村出來又回到了農村!”說起第一天到單位報到的情形,蔣平安記憶深刻。
那時呈現在蔣平安面前的是一個遠離城市、坐落在農村邊上孤零零的小單位,沒有寬敞明亮的辦公環境,更沒有他想象的氣派的實驗室和一應俱全的實驗設備。這種巨大的落差讓蔣平安差點打起了退堂鼓。
“當時所長來看我,我沒理她。我說你把我的檔案還給我,我走!”回憶起當年自己的“過格”行為,蔣平安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
最終,蔣平安還是留了下來。
從組建實驗室到開展田間試驗,從修剪葡萄到實驗室裡元素分析操作,從哈密瓜施肥試驗到開著小四輪拖拉機到街上出售試驗產品,蔣平安帶領著他的科研團隊忙得熱火朝天。
認識蔣平安的人喜歡這樣描述他:對所做的工作不喜歡歸不喜歡,但做起事來可絲毫不馬虎。在新疆葡萄瓜果研究中心的四年多中,育種、栽培、施肥、修剪、分析,他樣樣都不含糊。在他的帶領下,實驗室工作做得風生水起,他們的研究項目——幼齡葡萄現代栽培技術研究與示范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並獲得新疆科技進步獎。
“那時,我們挺辛苦的,自己種地、自己做飯,人晒得又黑又瘦,地方偏僻,就連個對象都很難找。”
蔣平安坦言,當初他和愛人相處的時候就曾遭到愛人同事的反對:“你找他干嗎?趕快分手,我們重新給你找一個。”
但在日復一日單調枯燥的科研工作中,蔣平安也收獲頗豐。“那幾年我確實學到了很多東西,實驗室裡的具體操作不用說,最主要的是還學會了種地。現在讓我去種地,我一點也不怵,我的技術決不會比任何一個農民差。”
說不清是不是因為潛移默化中愛上了腳下的這片土地,這麼些年來,不管是讀研、讀碩、讀博,還是進行課題研究、參政議政、建言獻策,蔣平安一直沒有離開過“農”,始終關注著腳下這片熱土,並且在這條“農”字路上走得順暢無比:
1992年,他考取了新疆農業大學碩士研究生﹔
1995年,留任新疆農業大學講師﹔
1999年,取得中國農業大學資源環境學院土壤信息系統專業博士學位。
……
一個個堅實的足印,鋪展在蔣平安的身后,也延伸著他的人生夢想。
傾力育人改革創新
蔣平安的教學生涯始於1995年,在這之前,他從沒想過有一天自己會站在講台上,為那些天之驕子講授知識,滔滔不絕,神採飛揚。
1995年,獲得新疆農業大學碩士學位后,蔣平安選擇了留校任教。離開了試驗田,站在三尺講台上,面對著講台下一雙雙渴望知識的眼睛,蔣平安拿出了全部的熱情,認真備課、傾心傳授知識、精心准備教學實驗、加強與學生的溝通交流……為人師表,他待人誠懇,工作踏實嚴謹、細致認真、積極主動,深受同學們的歡迎。曾有學生聽過他的課后在網上留言:講得很認真,非常值得一聽。
蔣平安是一個喜歡琢磨事兒的人,在長期的教學實踐過程中,他發現學生在接受知識時往往處於被動局面,不管喜歡不喜歡,只能接受。能不能改變這種現狀,適應新形勢下教學要求,將教學與素質教育融為一體,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中來,形成師生之間、同學之間的良性互動?在經過大量的探討研究后,2003年,蔣平安和他的同事賈宏濤、盛建東等提出了互動式教學理念。
所謂互動式教學,即師生間、學生間,師生與教學環境和教學材料間的互動,通過語言訓練、課堂討論、科研能力訓練、社會適應能力訓練等方式實現課堂內教學互動實踐﹔通過網絡、實習、課件制作及科研訓練實現課堂教學之外的互動式教學,同時以素質教育為主線實現課堂內外相結合的互動式教學模式。使學生在自由、寬鬆、愉快、融洽,沒有任何形式的壓抑與限制的環境氛圍中,自由地思考、探究,毫無顧忌地提出問題、發表見解,並大膽、自主、創造性地去實踐、解決問題。
“互動式教學,改革了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本科生傳統的專業課程教學模式,在時間和空間上延伸了課堂的深度和廣度,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基本素質。”有老師對此給予了高度評價。
通過十幾年的實踐,互動式教學模式越來越受到師生們的廣泛認可。其中,蔣平安等幾位老師組織帶領學生制作完成的土壤學課件、土壤地理學課件獲得校級多媒體課件大賽二等獎兩項,自治區教育系統多媒體課件大賽優秀獎一項。土壤學多媒體課件獲得全國第五屆多媒體課件大賽高教組三等獎,土壤地理學課件獲得全國第五屆多媒體課件大賽高教組優秀獎。完成的《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骨干課程體系建設與改革》獲得新疆高校教學成果獎。
蔣平安不是一個隻會做學問的“書呆子”,在教書育人上,他更注重學生思想道德的培養。他說,一個人就算學問再大,如果思想上存在問題,那麼他也難成為國家的棟梁。為此,他要求學生要強化個人素質,從離開教室時帶走課桌抽屜內的雜物,到最后離開教室的人要關好門窗和拔掉電源等小事做起,從細微處入手,逐漸提高學生的素養,使他們成長為有知識有文化、思想進步的高素質人才。在他的這種教育理念影響下,學生們的素質逐步有所提高。
在教學的過程中,蔣平安還十分注重學科建設和團隊的培養。一是將科研與教學密切結合,不斷用科研新成果豐富教學內容,他將信息技術與傳統的農業資源環境專業相結合,設立了遙感與地理信息系統、農業信息化兩個本科專業,拓展了學科研究和人才培養領域。同時,在他的帶領下,土壤學科建設成為新疆重點學科,土壤與植物生態過程實驗室被評為新疆重點實驗室,土壤與植物營養團隊被評為新疆教學科研創新團隊。二是在科研與教學工作中給年青人更多脫穎而出的機會,他帶領的團隊中有5人晉升教授職稱、12人晉升副教授職稱,團隊中80%的教師擁有博士學位,並有多人獲得各級各類榮譽稱號。蔣平安也因此被評選為新疆農業大學建校60年突出貢獻獎,入選“新疆天山英才工程”第一層次。
傾聽土壤的訴說
土壤也能訴說?也會訴說?
可能很多人都覺得不可思議,但蔣平安會非常肯定地告訴你:每時每刻,土壤都在訴說著自己的故事。
“其實,每一片土壤都有自己的歷史。你腳下踩著的這片土地,可能3000年前是一個樣子,5000年前是另一個樣子,而8000年前又是一個樣子。在這個歷史變遷過程中,土壤以或微小或巨大的變化講述著自身所遭受的創傷。”看著電腦屏幕上羅布泊“大耳朵”干鹽湖不同時期的照片,蔣平安的眼裡充滿了憂慮。
羅布泊“大耳朵”干鹽湖位於塔裡木盆地東部邊緣,曾是塔裡木盆地唯一的尾閭湖,鹽殼覆蓋面積達20000 km2。因在衛星遙感影像上呈現特殊的“耳輪”型構造,因此被稱為“大耳朵”干鹽湖。
對“大耳朵”干鹽湖的關注,蔣平安和他的團隊持續了近10年。從2004年開始,幾乎每年的九、十月份,蔣平安都要帶領他的團隊,帶上飲用水、馕、罐頭等食品和電鑽、十字鎬、鋼钎等工具來到干鹽湖,開挖土壤剖面,鑽取地下鹵水,一層一層地採集土樣和水樣,測定地物光譜,測量湖盆高度,分析地球化學元素組成,一點一點地探究它的歷史故事……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經過近10年的努力,他們的研究成果頗為引人注目:揭示出了“大耳朵”地區全新世以來氣候演變過程,重建了“大耳朵”湖盆三維形態,為揭示歷史時期羅布泊湖水消長與演化過程提供了科學依據﹔“羅布泊‘大耳朵’地區鹽殼鹽土特征與發生學意義”研究獲得2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支持,培養了1名博士后、2名博士研究生、8名碩士研究所生,發表核心期刊論文23篇。
對於我們腳下賴以生存的這片土地,蔣平安有著自己的體悟。他說,每次看到土地所遭受的傷痛,他都既震驚又心痛。正是這種“復雜的感情”讓他在土壤學裡摸爬滾打了這麼多年。“可不要小看了土壤,在黃土沉積物中包含著很多信息,就是這些樣品,可以完整地反映出這一區域的環境變遷。“蔣平安說。
正因此,蔣平安對土壤的關注和熱愛,無時不在。1992年,他的首篇論文《無核白葡萄營養特點與施肥技術研究》發表后,之后他的目光一直沒有離開過土壤,《干旱區土壤系統分類專家系統設計與實現》、《羅布泊鹽湖“大耳朵”鹽盤特征、成因及古環境意義》、《羅布泊“大耳朵”湖區鉀元素的地球化學與富集機理》、《不同種植年限苜蓿地土壤微生物區系及商值(qMB,qCO2)》、《利用土壤的近紅外光譜特征測定土壤含水量(SCI)》、《Estimation of Phosphorus and Potassium Use Efficiency of Hydroponically Grown Cotton Plants》、《棉田土壤磷鉀營養調控途徑與技術研究》、《基於WebGIS的棉田土壤養分管理與推薦施肥信息系統研究與示范》等論文的相繼發表,讓他在傾聽土壤的故事時更多了一份深度和廣度。
傾情學術 孜孜以求屢創佳績
行走,人生的一種常態。有的人在行走中只是匆匆而過,碌碌無為﹔而有的人則在行走中上下求索,讓夢想更加生動豐滿。
蔣平安就是其中的一個。
從第一次踏進實驗室到如今,在向科學高峰邁進中,他的腳步從未曾退縮,也從未曾停下過。自1993年開始,蔣平安跟隨他的導師和課題組的同事、學生們不停地奔走於新疆的山川大河、戈壁沙漠之間,昆侖山、天山、阿爾金山、塔裡木河、喀那斯湖、羅布泊都留下了他的足跡。無論是艱難困苦,還是溝壑險阻,他都勇往直前。
說起當初的經歷,1996年夏天的那次“考驗“讓蔣平安至今記憶猶新。當時,蔣平安和同事在離喀納斯湖40公裡的友誼峰下,同事在描述土壤剖面,採集樣品,蔣平安則趴在落滿露水的草地上記錄。
“那時,我剛開始做這方面工作,還缺少經驗。”
剛開始,蔣平安還沒覺得有什麼不適,但到了下午的時候,他的胃裡翻江倒海的痛,吃了藥也不管用。可是如果去醫院治療,整個團隊的工作都要停下來,晚上行路也很危險。最后他硬是忍痛一晚,第二天早上才從山裡出來趕去醫院。
而最讓蔣平安難忘的是天山冰達坂的那次經歷。1997年,他帶領兩位國外大學教授去採樣。由於山路難走,他找到一位哈薩克族牧民做向導,並租了幾匹馬。
“早上進山時天氣還很晴朗,到了中午卻下起了瓢潑大雨,沒辦法,我們隻好背負著十幾公斤的重物冒雨往回趕。”蔣平安說,由於山路崎嶇,隊伍必須不斷渡河在河兩邊尋找平坦地方通行。越往下游河水越急,河中布滿了大大小小的鵝卵石。每次過河時,他都第一個下去探路。一次剛一下河,就連人帶馬被湍急的河水沖倒,一直沖出十幾米遠,直到被一塊大石頭擋住才站了起來。說起這次經歷,蔣平安仍心有余悸。
像這樣的經歷,在蔣平安的科研生涯中數不勝數:他曾在腰間隻綁一根繩子下垂到120米高的剖面採集黃土樣品,每隔五公分採一個樣,一干就是一星期﹔他也曾背負著十多公斤重物一次走30多公裡的山路,回來時膝蓋腫得發燙﹔他還曾住過羊圈、地窩子,一個禮拜吃不上一頓熱飯,十天不洗臉……
汗水不會白流,有付出就有回報,他的努力結出了豐碩的果實:
他被評為土壤學自治區重點學科學術帶頭人、自治區土壤與植物生態過程重點實驗室主任、教育部自然環境生態教育指導委員會委員、自治區高技術專家委員會委員、自治區農業科技咨詢專家委員會委員。
先后主持和參加完成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自然科學基金、863計劃及新疆地方科研項目20余項,發表科研論文130余篇,主編專著3部,副主編教材1部,獲省、部級科技進步一、二、三等獎各2項。
先后獲得“自治區先進工作者”、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新疆青年科技獎”、“自治區優秀專業技術工作者”等榮譽稱號。2008年,被評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
前不久,“新疆國家農村信息化示范試點省建設”項目獲得國家科技部、中組部和中央網信辦批准,新疆成為第13個進入國家農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設行列的省區。鑒於蔣平安在農村信息化研究領域的成就,他被聘為該項目的首席科學家。
傾注全力 塑造民革新形像
2007年,蔣平安兼任民革新疆區委會主委。當時,42歲的他成為全國最年輕的省級民主黨派組織主委。
“這對我來說是動力也是壓力。”面對新的角色,蔣平安坦言,這對他來說是一個不小的考驗,如何才能把民主黨派工作做好,切實發揮黨派作用,成了擺在他面前的一個最迫切的問題。
蔣平安是這樣一個人:要干就要把一件事干好,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
上任伊始,在近一個月的時間裡,他深入民革各基層組織調研,主動與各地中共黨委統戰部座談溝通,充分征求各方意見,對基層組織領導班子進行優化調整。
在實際工作中,蔣平安提出強化黨員的政治意識和參政黨意識。他認為思想政治建設是民革參政履職的基礎和保証,要求各級組織要把加強思想政治建設擺在首位,以“同心”思想為指導,以政治交接為主線,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著力提高政治把握能力、參政議政能力、組織領導能力、合作共事能力和社會服務能力,與中國共產黨在思想上同心同德、目標上同心同向、行動上同心同行。在他的組織引導下,廣大民革成員積極開展了“同心”實踐,創建“同心”品牌工程。這是以“同心同德、同心同向、同心同行”為宗旨,齊心協力幫助解決邊遠山區、貧窮少數民族地區社會發展及民族民生等突出問題的一項偉大工程,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好評。
不知是不是因為受做學問嚴謹認真作風的影響,蔣平安歷來對機關庸、懶、散、慢、浮的不良風氣深惡痛絕。因此,他上任以來,尤其是近幾年,將機關建設工作作為民革工作的重點,提出建設學習型、服務型、創新型、節約型、和諧型機關,改進作風、增強合力、提升效能,不斷推進機關工作的規范化、制度化和程序化,營造風清氣正、干事創業的濃厚氛圍。
在他的大力支持下,民革新疆區委會成立了青年干部學習小組,通過多種形式、開展多種活動,大力提倡勤學之風,努力打造學習型機關。到目前為止,有3人參加碩士研究生學習,有2人被授予碩士學位﹔選派機關干部參加各級社會主義學院學習和各類業務培訓,干部職工逐步樹立了“學習隻有終身,沒有終點,隻有畢生,沒有畢業”的理念。倡導實干精神,努力建設服務型機關。區委會抓住提高參政能力和水平這個關鍵,增強機關干部政務性服務能力和統籌協調能力,樹立服務意識、責任意識,提高服務履職、服務黨員的水平。轉變思想觀念,努力建設創新型機關。蔣平安要求機關干部在工作中牢固樹立爭創一流的意識,破除被動應付思想,樹立主動服務、超前服務、優質服務意識,自覺使思想觀念更加貼近時代要求,使新疆民革的很多工作在自治區六個黨派中始終處於前列。完善約束機制,努力建設節約型機關。民革新疆區委會要求機關全體干部,必須不折不扣的遵循有關規章制度,執行各項紀律要求。大興團結之風,努力建設和諧型機關。要求樹立全局意識,全體機關干部之間、部室之間、機關干部與民革黨員之間要加強溝通,相互交流,相互幫助,團結協作,形成上下政通人和、內部團結共事、內外協調配合的良好氛圍。
在蔣平安的狠抓、嚴格要求下,區委會機關干部的思想素質明顯提高,工作作風明顯轉變,組織紀律明顯增強,初步形成了團結、務實、規范、高效的工作機制和嚴謹求實的工作作風。
“三農”、社會法制、促進祖國統一是民革參政議政的三個重點領域。在多年的參政議政工作中,民革新疆區委會成績斐然。區委會就促進就業、生態旅游、建設工業園區、農業土地與金融、農村法律服務等熱點問題深入調研,建言獻策,得到自治區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僅六屆區委會期間,全區各級組織共提交提案1136件,其中團體提案302件,個人提案834件,80余件被評為優秀提案。《關於在我區果蔬大棚中採用桔杆生物堆技術試點的建議》和《關於加快建設新疆農副產品交易市場(網)的建議》分別被自治區確定為主席督辦提案。
蔣平安說,要想把民革這支隊伍帶好,使其更好地發揮好參政黨作用,就必須做到:“把民革像家一樣建、把兼職當主業一樣干、把黨員像親人一樣看、把民意像大事一樣辦。”
七年多來,在他的帶領下,區委會各項工作取得長足進步。2011年,民革新疆區委會被民革中央表彰為“2011年度為民革中央提案工作做出貢獻的集體”榮譽稱號﹔民革烏魯木齊市委會被民革中央表彰為全國參政議政先進集體﹔區委會直屬二支部榮獲中央統戰部“十一五”期間“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作貢獻先進集體”榮譽稱號﹔區直二支部和民革昌吉市支部被民革中央評為“民革全國先進基層組織”,三名黨員被評為“民革全國基層工作先進個人”。
傾心民生 譜寫參政議政新篇章
2014年6月,由傳奇樓蘭(北京)影視文化有限公司投資拍攝的《樓蘭》在若羌開拍,這是揭示樓蘭古國消失之謎的3D史詩電影。總策劃人胡楊在開拍儀式上除了介紹了這部電影的情況外,還特別提到了一個人——蔣平安。
蔣平安和這部電影有什麼淵源呢?這還得從2011年說起。
當年,作為全國政協委員的蔣平安向全國政協十一屆四次會議提交了《關於建設中國新疆絲綢之路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的提案。在這份提案中,他從國家層面的文化建設和發展戰略上,提出對在新疆建設中國新疆絲綢之路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給予重視,以及立足於增強新疆各族群眾對中華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建議國家有關部委和19個對口援疆省市把“中國新疆絲綢之路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建設”列入文化援疆項目等四點建議。
“文化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精髓,最能反映這個國家和民族的歷史。”蔣平安說,他之所以建議建設中國新疆絲綢之路文化創意產業園區,是因為2001年他在以色列學習期間感受到的文化力量。
“以色列是以聖經文化為主的國家,幾乎在每一個景點,都流傳著一個有關耶穌的故事,一塊普通的石頭、一段殘缺的城牆,都因為這些故事而讓人記憶深刻。其實,它的自然地理景觀和新疆差不多。”
從以色列回來后,蔣平安深深地感到,單純的自然景觀並不能引起人們太多的興趣,真正感人的是蘊含在景觀中的文化。而作為旅游和文化資源都非常豐富的新疆來說,如何讓景觀和文化有機地契合,相互蘊含、相互依托,讓新疆的旅游文化生動起來?這成了纏繞在蔣平安心間一個久久不去的問題。經過多年的調研考察后,2011年,蔣平安向全國政協十一屆四次會議提交了《關於建設中國新疆絲綢之路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的提案。
這一提案被相關媒體報道后,引起了全國青聯委員胡楊的關注,他對投資新疆文化產業產生了深厚的興趣。他輾轉找到蔣平安,表達了自己的想法。蔣平安聽后非常興奮。“能為家鄉的發展鋪路搭橋,我當盡全力而為!”
兩會結束后,經過多次電話交流,在蔣平安的熱情邀請下,胡楊率隊來疆考察,並有了拍攝3D史詩電影《樓蘭》的意向。
經過三年的前期准備,投資3億元的3D史詩電影《樓蘭》於2014年6月正式開拍。“新疆旅游景觀豐富多彩,歷史文化悠久深厚,將這二者很好地結合起來,對於新疆的旅游文化產業發展、宣傳大美新疆和促進各民族和睦相處都將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說起《樓蘭》,蔣平安合不攏嘴。
“現在,我們正在研究籌備在學校開設一個影視專業,我們提供教學場地,樓蘭影視提供資金及師資,目前這一計劃申請已上報自治區教育廳,正在等待回復。”面對著又一個讓人振奮的好消息,蔣平安信心滿懷。
而讓他欣喜的遠不止這些,“捷報”一個接著一個:
2014年11月16日,被稱為“又一條進出新疆”鐵路大動脈的庫爾勒—格爾木鐵路新疆先期段已正式開工建設,這是蔣平安又一提案發揮作用的結果﹔
2010年,在全國兩會上,蔣平安提出了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反恐怖法》的建議。他的這一建議得到了採納,目前,全國人大已進入立法程序﹔
2008年,在全國兩會上蔣平安提交了《關於修訂現行資源稅征收政策的建議》的提案,得到有關國家部委的採納。2010年,中央決定率先在新疆試點資源稅改革,僅石油一項,新疆財政收入每年可增收30至50億元﹔
2008年,在全國政協十一屆一次會議上,蔣平安提交的《關於加大對新疆“雙語”教育支持力度的建議》大會發言書面交流材料並得到國家有關部門的重視,國務院決定從2008年起,開始實施“新疆少數民族‘雙語’幼兒園建設工程”和“新疆少數民族學前‘雙語’發展保障工程”﹔
《關於轉變政府職能,提高機關辦事效率》、《關於盡快審批烏魯木齊軌道交通建設的建議》、《關於建立草原生態補償機制的建議》、《大力發展可再生清潔能源,構筑新疆多元化能源結構體系》、《建議完善我區保障房管理制度》……
自2008年以來,蔣平安忠實履行政協委員職責,積極參加自治區黨委、政府、政協組織的各種協商會和情況通報會,參加各類調研考察活動近40次﹔提交大會發言18篇,提交全國政協提案34件,自治區政協提案20件﹔反映社情民意32條,他的多個提案、調研報告被確定為全國、自治區政協大會發言交流材料,許多提案和建議得到全國及自治區有關部門的重視,他的很多建議被新華網、《農民日報》、《新疆日報》、《新疆經濟報》、《亞洲中心時報》等中央和新疆媒體廣泛報道。
“為政之要首在利民,為治之道重在安民。作為一名政協委員,就要利用好政協這個平台,來表達不同界別的利益訴求,協助黨委和政府做好問政於民、問需於民、問計於民的工作。”這是2009年3月4日蔣平安“全國兩會日記”中的一段話,而這段話也是他多年來參政議政的心聲。
曾經,蔣平安博士畢業后有機會留在北京工作,但他放棄了,他說:新疆最需要我!懷著對家鄉熱土的一份眷戀,這個在土壤中尋夢的“土”專家毅然回來了,為新疆的父老鄉親交上了一份滿意的人生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