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志偉,1952年10月生,男,滿族,北京人,高級經濟師,1995年加入民革。全國政協第十屆、第十一屆、第十二屆委員會常務委員會委員﹔青海省政協第五屆、第六屆委員會委員,第七屆、第九屆青海省委員會常務委員會委員,青海省第九屆人大常務委員會委員,第十屆、第十一屆青海省政協副主席﹔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第十屆、第十一屆、第十二屆中央委員會常務委員會委員﹔民革青海省委員會第五屆、第六屆、第七屆主任委員。
朋友,當你來到民革青海省委員會機關,你可能會被這裡的一些東西感動。這裡的幾間辦公室是暢通的,在繁忙的時候,辦公室內的電話聲、工作的交談聲等會混合在一起。每當遇到這種情況,我就會聯想到電影裡的場景--戰爭指揮部或者是戰場指揮所。
都說民主黨派的工作清閑,可我看到的是大家忙碌的身影和飽滿的工作熱情。尤其是說到民革青海省委會參政議政工作取得的成績時,那種驕傲與自豪就會呈現在每個黨員的臉上。
這又是一個激動人心的時間:2015年1月21日至27日,青海省人民代表大會、青海省政治協商會議在省會城市西寧召開。“兩會”期間,民革青海省委會共向大會提交提案39件,6件大會發言,其中《讓荒漠生態產業助推經濟轉型發展》《安居廣廈 讓我省“寒民”俱歡顏》《糧草豐方能行千裡》《法治中國的青海意義》《以法治理念關注農村社會道德建設》5件大會發言,被選為口頭發言,佔青海省政協十一屆三次會議大會口頭發言總件數的41.66%。馬志偉主持青海省政協十一屆三次會議閉幕會。
讓我們盤點一下馬志偉2014年的工作安排及行蹤:
2月24日,參加由民革青海省委會在北京組織召開的柴達木盆地綠色產業發展暨荒漠化綜合治理研討會。
2月25日上午,赴民革中央匯報工作。
2月25日下午,赴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考察調研,咨詢建設昆侖國家公園有關事宜。
2月26日至28日,參加全國政協常委會。
3月3日上午,聽取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兩會前黨員負責人的講話。
隨后,馬志偉參加政協第十二屆全國委員會第二次會議、參加民革青海省委會召開的七屆八次主委會議以及民革青海省委會七屆十二次常委會議、率隊赴雲南省考察國家公園建設有關事宜。等等。
馬志偉說:“我一年的時間大約分為三塊,三分之一在辦公室(西寧)、三分之一在全省調研(各州、地、市、縣)、三分之一在外地出差(開會)。”在青海工作了40多年的馬志偉,深深地感受到“青海太窮,百姓太苦”,“我們多做一件事,就有可能讓更多人的日子好過一些﹔我們多出一份力,就有可能讓青海的發展更快一些。”對於馬志偉來說,青海是他的第二故鄉,他一定要為這裡的人民多做一些事情,他把“做好青海人,干好青海事”當做座右銘,作為自己的行為准則,並激勵身邊的黨員一起共勉。
男兒堅韌不拔志
我的眼前擺放著一本書,這是由馬志偉編著、中國文史出版社出版的《馬佔山將軍傳》。翻開此書,84年前那場戰爭的硝煙和慘烈浮現在眼前,為了保衛生生不息養育自己的黑土地、為了捍衛國家和民族的尊嚴,著名愛國將領馬佔山將軍率部轉戰於白山黑水之間,在嫩江橋打響了中國人民武裝抗日的第一槍(史稱“江橋抗戰”),燃起了全國各民族階層的抗日熱情。書中記載著馬佔山的臨終遺言:“……我親眼看見我中國在毛主席和中國共產黨之領導下,全國人民獲得解放,新民主主義已勝利實行,人人安居樂業,我生平理想中之新型國家已建設起來……我囑爾等,務必遵照我的遺囑,在人民政府的英明領導下,誠心誠意去為新中國的建設努力奮斗到底,實事求是,不可稍懈……”(這份遺囑原載於1950年12月5日《人民日報》中)毛澤東主席對馬佔山將軍的抗日壯舉給予了高度評價,稱其為“民族英雄”。
今年60出頭的馬志偉,依然瀟洒帥氣有加,金邊眼鏡后透著睿智,言談舉止中帶著儒雅。談起祖父,他神態凝重的說:我的臉型、鼻子和眼睛都很像祖父。雖然祖父英年早逝,沒有見過面,但祖父英勇、偉大的壯舉,一直影響著我和家人,祖父打響抗日戰爭第一槍的地方,也是我和家人永遠牽挂和記憶的地方。
1952年,馬志偉出生在北京琉璃廠一家二進院落的四合院裡,父母為他起名“志偉”,是希望他長大后“志向高遠”。兒童時代的馬志偉,有一個幸福的大家庭。在一次偶然的機會裡,他聆聽了周恩來總理的教誨:“你爺爺是挺起民族脊梁的英雄,你要向爺爺學習,長大以后為祖國多做事情啊”。坐在周總理腿上的馬志偉,若有所思的點點頭。周總理的話,像一顆理想的種子,深深地種在了馬志偉幼小的心靈中。他努力的學習,爭當三好學生、優秀少先隊員,希望自己在將來能夠為祖國的建設多出一份力。
“我打小喜歡做好事,每天放學不回家,就想著怎麼去做好事情,比如:幫鄰居大媽打醬油、幫老奶奶過馬路、外國人的車隊過來,就給人家敬禮……。我媽問我,怎麼這麼晚才回家?我就說,你們不是說過嗎,‘作為一個人,一定要多做好事情。’所以,我做好人好事去了,然后就說今天又幫誰干什麼了。”“那會兒家裡條件好,征訂了很多報紙,我就將家裡的報紙裝訂好,拿到學校供大家看。總之,我是想著法子,去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好事情來。”馬志偉臉上洋溢著燦爛的笑容,好似又回到了幸福的童年。
1966年8月29日,這是一個令馬志偉終身銘刻在心的日子。放學回家的馬志偉和兩個妹妹,被抄家的紅衛兵迅速捆綁起來,和雙雙被吊在樹上遭受棒打的父母一起接受批斗。家裡一片狼藉,往日家中安謐的氣氛消失了……。這一年,他不滿14歲,這一天,他失去了疼他、愛他、寵他的雙親,這一夜他和兩個年幼的妹妹流落街頭……。在此后的一段時間裡,馬志偉和兩個妹妹過著食不飽腹、衣不遮體的流浪兒日子。后來在周總理的關心和幫助下,馬志偉兄妹的生活才有了基本保障。
1968年12月,16歲的馬志偉上山下鄉,去黑龍江省德都縣(現五大連池市)插隊務農。德都縣離當年“江橋抗戰”的地方很近,得知馬志偉就是打響抗日第一槍的馬佔山孫子時,當地老百姓把對馬佔山的崇敬,變成對馬志偉的關愛。這一切深深地感動著馬志偉,於是他勤學苦鑽,拜老百姓為師,努力學習農業知識、拖拉機駕駛技能等,以實際行動贏得了老百姓的認可和稱贊。由於表現突出,馬志偉后來被縣水泥廠招錄當了一名工人。
1970年,馬志偉因工作調動來到青海。1971年,他到青海省西寧鐵路分局做了一名鐵路工人。初來乍到,他從腰系安全帶、手持信號燈、信號旗、編組列車的工作干起,一步一個腳印,不畏艱險地忘我工作著。
在這期間,又發生了一件令馬志偉刻骨銘心的事情。1976年,馬志偉從北京回到西寧,不經意的說了幾句話,被當時別有用心的人當成把柄進行誣陷。馬志偉被打成了現行反革命關進了監獄。在服刑期間,他得了傷寒奄奄一息,游走於生死之間,甚至被抬進了太平間。馬志偉說:“我當時處於‘待死’狀態,在尸檢時,被一個知名大夫發現‘這人還有呼吸’。於是,他把我給搶救了過來。”
馬志偉撿了一條性命回來,又值父母親被平反,當年帶頭抄家的紅衛兵費盡周折的找到他,請求贖罪。“文化大革命已經過去了,我們家的事情是那個時代造成的,我不怨你。”停頓了一會兒,馬志偉感慨的說:“還是共產黨好,黨的政策好!”
南非前總統曼德拉說:“生命中最偉大的光輝不在於永不墜落,而是墜落后總能再度升起。”
經過艱難生活的磨練,馬志偉沒有氣餒,而是更加的堅毅、果敢與曠達。同時也激發了他對事物的理性思考和對美好生活的奮力追求。在以后的工作中,馬志偉勤於學習、勇於進取、任勞任怨、愛崗敬業。他的才華和工作成績得到了分局領導的肯定,並被逐級提拔,直至分局的人事科長。
二十世紀的90年代初,正值共和國駛入大改革、大發展的時期,西寧鐵路分局的經營和發展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當時的西寧鐵路分局,地處全國鐵路網的“神經末梢”,市場容量有限,鐵路運量小,運力低,加上公路、民航運輸的發展與競爭,使得西寧鐵路分局客、貨運量下降,出現了虧損,發展陷入困境。
1991年6月,馬志偉被西寧鐵路分局黨委任命為西寧鐵路經濟技術開發總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總經理。
當時的西寧鐵路經濟技術開發總公司隻有一間辦公室、10名員工、2輛自行車、300萬元資金。沒有項目,沒有產品,更沒有市場。馬志偉想:“人生難得幾回搏”,一個人的一生,能夠遇到這樣一個實現自己理想和發揮才能的機會並不多,一旦有了這樣的機會,就應該牢牢抓住它、珍惜它,就要想盡辦法、拼著性命去把事情干好。面對困境,馬志偉在調研市場后,極力說服西寧鐵路分局的領導,給西寧鐵路經濟技術開發總公司撥款投資110萬元。有了這一桶金,馬志偉首先把一個破舊的老招待所,經過裝修改造后,建成了鐵道飯店。在征得分局領導同意后,鐵道飯店的經營管理權歸公司所有,由此打開了進入市場的突破口。從此,馬志偉馬不停蹄地開始了東西南北的闖蕩。下甘肅、去廣東、進西藏、跑天津,他不分晝夜的搞調研、談項目、找市場、籌資金。大半年過去了,馬志偉的臉晒黑了,人累瘦了,而正是他的這種一往無前的勇氣和破釜沉舟的堅持,使得西寧鐵路經濟技術開發總公司在成立的第一年,就完成經營收入8764.6萬元,實現利潤1092.3萬元的好成績。
根據市場經濟發展的特點,結合公司的實際,馬志偉又大膽地提出了“苦心志、勞筋骨、高效率、快節奏”的“十二字”經營理念,並把“十二字”作為公司建設和管理發展的宗旨,融入到公司發展的每一個環節中。從此,公司走上了科學化管理的快車道。有了這樣的企業精神,西寧鐵路經濟技術開發總公司在省內外樹立起了“誠實、守信、守法”的企業形象。在隨后的幾年裡,公司迅速發展壯大,分別在北京、天津、海口、無錫、廣州、拉薩等地開辦企業或設立辦事處,成為擁有了40家獨立核算單位的企業。經營范圍涉及工業制造、工程施工、商貿購銷、旅游廣告、餐飲娛樂、種植養殖、客運列車及自備車運輸等集多種經營、效益顯著的公司。據統計,在馬志偉任職西寧鐵路經濟技術開發總公司的12年裡,企業每年可容納近萬人的就業,固定資產增至7842.3萬元。累計產值32.9億元,上繳利稅3.01億元。
1996年,馬志偉被評為“青海省有突出貢獻的廠長(經理)”、“青海省優秀企業家”﹔1999年被國務院授予“民族團結進步模范”稱號,被鐵道部授予“火車頭”獎章。多次被蘭州鐵路局授予優秀共產黨員稱號。
馬志偉暗暗下定決心:一定要“做好青海人,干好青海事”。
一片丹心山水地
作為馬佔山將軍的后人,作為青海經濟建設的精英代表,馬志偉因工作需要,於1995年加入民革組織。1997年,馬志偉任民革青海省委會兼職副主委,2002年5月當選為民革青海省委會主委,2003年被推選為全國政協常委,2008年當選青海省政協副主席。在統一戰線和人民政協的舞台上,他如飢似渴地學習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學習多黨合作政治制度﹔在政治上、思想上始終與黨中央、中共青海省委保持高度一致﹔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框架裡,憑著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時不待我的緊迫感,積極為國家與青海的建設發展謀劃著,努力為青海各族人民的幸福和利益奔忙著。
馬志偉在鐵路系統工作了多年,親自目睹了青海鐵路事業的發展,深深的感受到高原鐵路運輸的緩慢對經濟發展的制約。建設青藏鐵路的情懷與構建高原鐵路網的夢想,始終牽繞和激勵著他。1999年,西部大開發的號角吹響了,他敏銳地捕捉到國家將啟動進藏鐵路建設的條件已經成熟。
2000年2月,時任西寧鐵路經濟技術開發總公司總經理、兼任民革青海省委會副主委的馬志偉,主張就青藏鐵路二期工程(格爾木—拉薩段)建設搞一個提案。於是他組織人員深入實際開展調查研究,先后對西寧鐵路分局、蘭州鐵路局、鐵道部第一設計院等單位進行了走訪。到了2000年6月,有關青藏鐵路二期工程建設的提案形成,並在青海省政協會議上作了大會發言,引起中共青海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
由於青藏鐵路二期工程建設資金數額巨大,青海和西藏兩省區又難以承擔。當時入藏鐵路擺在黨和國家領導人面前的有川藏、滇藏、新藏和青藏四個方案,每條線路各省區都在積極爭取,也都均已形成各自的預算方案,以及選線方式等可行性報告。為爭取入藏鐵路選擇青藏線,馬志偉又組織人員進一步開展調查研究,吸取了青海省人民政府、西寧鐵路分局對青藏線先期測評及論証成果,從勘測設計比較科學、建設裡程最短、工程投資最少、工程量最小、運營可靠度最高等多個方面,對提案作了進一步完善。力陳選擇青藏線的優點,形成了《加快建設青藏鐵路二期工程格爾木至拉薩段建設的建議》的提案,提交到全國政協九屆二次會議上。這個提案引起了中共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馬志偉還在民革中央召開會議期間,向時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民革中央主席何魯麗,全國政協副主席、民革中央常務副主席周鐵農作了專題匯報,懇請他們向中共中央、國務院進行情況反映。
2001年4月的一天中午,馬志偉接到何魯麗的電話:“國務院辦公會議決定,從青海修建入藏鐵路。”聽到這個消息,馬志偉還沒有回過神來,電話就斷了。馬志偉楞在那裡,好一會才反應過來。他想:“我一介老百姓,就這樣的參與到國家大事中了。”這一夜,他失眠了……
為了迎接青藏鐵路二期工程早日開工建設,馬志偉主動請纓,承接了鐵道部青藏鐵路開工前的各項准備和后勤保障服務工作。他在一個月內迅速調集了一百余人,行程數十萬公裡,六上拉薩,足跡幾乎踏遍了全國鐵路二十多個工程局,取得了許多非常有價值的第一手資料。因為青藏鐵路格拉段地理環境特殊,要做好鐵路建設的后勤保障工作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馬志偉針對青藏高原高寒缺氧、氣候惡劣的情況,提出:“建設青藏鐵路要以人為本,最大限度地利用好高壓氧倉等先進的醫療設備和醫療技術,保障建設工人的健康。”他帶領總公司的全體職工,立項論証15個項目,建立了較為完整、又符合高原實際的服務保障體系。並同相關部門聯合建立了勞務服務中心,組建了油業公司、砂石路料公司、煤炭供應公司、物資生活后勤服務中心等服務機構,為青藏鐵路順利開工建設提供了細致的后勤保障服務。
青藏鐵路的建設,對改變青藏高原貧困落后面貌,增進各民族團結進步和共同繁榮,促進青海與西藏經濟社會又快又好的發展,產生著廣泛而深遠的意義﹔青藏鐵路的貫通,實現了青海和西藏人民多年的夢想,也實現了馬志偉以及更多的高原老鐵路人的美好夙願。這一天,他止不住的熱淚盈滿了眼眶。
之后,馬志偉又著眼於西部鐵路網的建設與完善,於2011年、2012年分別提出格庫鐵路和格成鐵路的建設。他赴新疆調研並與新疆政協等有關單位協商,邀請民革中央有關領導來青海調研格庫鐵路和格成鐵路建設,並通過民革中央把項目建議報送國務院。極大地推進了格庫鐵路前期准備和建設規劃的進度﹔促使格成鐵路進入了國家中長期鐵路建設規劃中。
幾十年的高原生活,馬志偉在鹽湖、江河、雪山中都留下了他奔波的身影,在草原、戈壁、沙漠上均留下了他尋覓的足跡﹔高原人樂觀、淳朴、粗獷、勇於迎接挑戰不服輸的精神,豐富著馬志偉的人生經歷,高原上那聖潔、壯麗、頗具韻味的自然美,陶冶著馬志偉的心靈情懷。
有一年,馬志偉在探尋礦點的深山溝裡,遇見了時任玉樹藏族自治州治多縣縣委副書記的索南達杰。他和索南達杰一起,風餐露宿,爬冰臥雪,在海拔5000多米的草場、雪山尋找著採礦點。在一個夜晚,馬志偉和索南達杰在雪山角下搭起了帳房,帳房裡他們一邊喝著熱氣騰騰的牦牛奶茶,一邊暢談著建設治多草原的夢想。當談到治多縣有國家獨有的珍稀動物白唇鹿時,索南達杰心情沉重地說:“白唇鹿的藥用價值非常高,偷捕盜獵白唇鹿的不法分子也十分猖獗。目前白唇鹿的種群量在迅速減少,真擔心這種本來就瀕危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用不了幾年就要滅絕了……”
牛糞火上的牦牛奶茶咕嘟了一整夜,馬志偉和索南達杰一直交談著、謀劃著,直到第二天太陽升起。兩人共同商定,在玉樹大草原與巴顏喀拉山接壤處,由西寧鐵路經濟技術開發總公司投資70多萬元,與治多縣政府共同建設一個白唇鹿保護馴養場。不巧的是,當年玉樹草原遭遇了百年罕見的大雪災,為了保護藏羚羊,索南達杰英勇的倒在了可可西裡盜獵犯罪團伙的槍口下。1996年5月,中國國家環保局、林業部授予索南達杰“環保衛士”的稱號。
索南達杰的犧牲,西部生態環境的惡化,使得馬志偉在悲痛之余,更感到肩上責任的重大。他撰寫文章,接受記者採訪,在省內外新聞媒體深情吶喊,並在各種會議上大聲疾呼:“西部很大的問題是生態環境的惡化。如果西部大開發不能解決這個問題,就談不上開發,就留不住人才,更不要說從東部吸引人才了。西部地區生態惡化,不僅影響西部自身的長遠發展,對全國在新世紀的全面發展也構成了現實的威脅。因此,西部開發必須將可持續發展戰略放在突出位置。開發西部尤其是在西北,必須要重視改變現有的生態環境。青藏高原每一個開發項目的確定,都必須考慮到它對自然環境的影響,決不能搞短期行為,以對生態環境的破壞為代價。要在開發的過程中保護長江、黃河、瀾滄江源頭的生態環境,嚴禁砍伐樹木,破壞植被,合理利用水資源。這不僅造福於青藏高原,也造福全國乃至於全世界。”
“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共飲長江水。”
馬志偉建議:建立《三江源國家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補償機制》,並以國家法律的形式確定三江源的重要地位、保護范圍、保護政策、補償機制、監管措施等,以便依法管護,依法補償,依法監督,確保三江源保護區生態保護與建設功效惠及中華民族及子孫后代。在2003年全國“兩會”期間,向時任國務院副總理吳邦國進行了匯報,得到了肯定。此后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國務院於2005年啟動了投資75億元的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一期工程。2011年國務院批准了《青海三江源國家生態保護綜合實驗區總體方案》。
2013年民革青海省委會在多年堅持不懈的調研基礎上,再次邀請民革中央領導來青調研,努力推進三江源生態補償機制建設。馬志偉結合多年研究撰寫的全國政協專題協商會議大會發言——《建設國家生態文明先行試驗區,構筑中華民族生態安全屏障》,經全國政協整理成《信息專報》后,得到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張高麗的批示。國務院於2013年批准了《青海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二期工程總體規劃》。2014年國務院啟動了三江源生態保護二期規劃,工程投資達160.6億元。
2014年3月5日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上,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的工作報告中有這樣一段話:“加強三江源生態保護。落實主體功能區制度,探索建立跨區域、跨流域生態補償機制。生態環保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在接受多家媒體採訪時,馬志偉激動地說:“從2003年開始,我就代表民革青海省委會在全國‘兩會’上,呈遞了有關三江源生態補償機制的提案﹔又向國務院領導當面匯報了建立青海三江源生態補償機制的必要性。這以后,每年參加全國‘兩會’,都少不了三江源內容的提案……。12年過去了,今天能納入政府工作報告,我感到特別振奮,心情萬分激動!”
全國政協常委、民革中央常委、著名相聲演員馮鞏也十分激動地說:“我曾經說過一句話,‘吃水不忘青海人,時刻想念三江源。’三江源清潔的水,今天滋潤著中國一半的人口。流經我國21個省、區、市,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加強三江源生態保護。’寫進政府工作報告,對於構建中華民族生態安全屏障、化解人類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難題意義重大。”
青海是一個天人合一的大美之地,又是一個欠發達地區,探索一條在欠發達地區成功實踐科學發展觀的道路,是青海省委、省政府和全省各族人民不懈的追求。
“問道昆侖山,拜水三江源。”
2010年,馬志偉在多年的生態保護研究中深刻的認識到:單純的生態保護難以解決青海發展的根本問題,必須把生態保護與旅游開發有機的結合起來,通過建設國家公園的途徑,實現青海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我們所設想的昆侖國家公園,是在借鑒美國黃石國家公園建設模式和海南省國際旅游島開發經驗的基礎上提出的。”“建設昆侖國家公園,就是將這一區域建設成為以昆侖文化為主題、以生態資源為依托、以保護性開發為前提、以低碳旅游業為龍頭、以解決民生問題為根本、以實現綠色發展為目標的集休閑度假、文化溯源、靈魂涵養、戶外體驗、科學研究、藝術創作、知識拓展、校外實踐等為一體的人與自然和諧的聖地。”“昆侖國家公園將使人們在接近天空與荒漠中,感受久違的寧靜﹔在觸摸激流與峽谷時,張揚生命的力量﹔在親近動物與植物時,認識自然和人類的奧秘﹔在透視自然的光和影中,體驗美麗與祥和。它會是人們夢想的聖地、幸福的家園。”
馬志偉說,我理解的政治生態是個大問題,青海應該在民族團結進步方面做個示范項目。昆侖國家公園一方面是把人的活動與大自然高度的融匯在生態的恢復、建設之中,把產業發展、旅游開發、民族團結、文化繁榮等整合起來,以推動生態保護,這是建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一種重要實踐。另一方面是以新的產業鏈帶動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同時昆侖國家公園的建設以及配套產業可吸收大量的勞動力,有效的承接和解決三江源、可可西裡等保護區以及玉樹重建后的移民、居民安置和后續發展等一系列問題,這不僅使當地居民可以成為生態保護的主體,也可以實現民生的改善和文化的繁榮,從而為青海實現社會和諧,保障生態安全、民族安全、宗教安全、政治安全創造良好的現實條件,這就是國家公園體系,一主多輔的體系。從而推動青海的可持續發展,老百姓因此可以解決幾十年、乃至上百年的生計和發展問題。正如溫家寶總理所說:“我們要用行動昭告世界,中國絕不靠犧牲生態環境和人民健康來換取經濟增長,我們一定能走出一條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對此,馬志偉開展了廣泛的交往和交流活動,在向有關專家咨詢后,提出了建設昆侖國家公園的建議,得到了時任中共青海省委書記強衛以及多位領導同志10多次的重要批示。強衛高度評價,表示將“舉全省之力予以推動”,此舉引起了民革中央、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國務院參事室的高度關注。
功夫不負有心人。2012年10月,青海省財政廳、科技廳立項,支持民革青海省委會軟科學《昆侖國家公園建設前期研究》項目研究。
2013年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正式提出了“建設國家公園體制”的要求。
2014年3月27日,青海省科技廳有關專家對民革青海省委會承擔的課題進行了驗收,專家組認為,該項目從生態保護、人類發展大勢和建設美麗中國願景出發,結合青海實際,創新性地提出了建設昆侖國家公園的理念,為青海探尋可持續的綠色發展之路提供了重要思路。
2014年,青海省被國家林業局列為國家公園試點省份。
此外,民革青海省委會有關“青海湖生態保護”、“原子城愛國主義基地建設”、“黃河谷地百萬畝土地整理”、“柴達木盆地循環經濟試驗區建設和荒漠化綜合治理”、“湟水流域高標准基本農田整治”等方面的建議均得到了中共中央和中共青海省委、省人民政府領導的批示和採納。這些意見和建議助推了青海經濟社會和人民生活的持續向好。
2010年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發生的“4·14”地震。震后,馬志偉及時向民革中央匯報災區情況,請求民革中央給予支持,並在全體民革黨員中間發起捐款倡議。災后第10天,針對玉樹災后重建問題,馬志偉親自帶隊,由民革青海省委會、青海省政協經濟委員會等有關部門組成考察調研組,赴四川省就災后重建進行考察調研。在短短的4天時間裡,先后考察調研了廣元市利州區千佛村、綿陽市北川縣吉娜羌寨、擂鼓八一中學及北川縣城恢復重建情況﹔聽取了四川省政府,成都、廣元、綿陽市政府關於災后恢復重建情況的介紹﹔與四川省市發展改革委、財政、住房和城鄉建設、教育、文化、衛生、民政、交通、環保、旅游、婦聯和殘聯等部門以及民革四川省委會進行了座談交流。隨后,考察調研組形成了《對玉樹災后恢復重建的思考和建議》等2件提案和21條社情民意。形成的調研報告提出了:“破解難題,拓寬災后重建融資渠道”、“抓住災后重建機遇,打造西寧綜合立體交通物流網絡”、“加強重建項目監察監督工作,避免多頭檢查”、“建立災區恢復重建建材特供機制和聯席會議制度”、“加強災后文化恢復重建,為打造青藏高原旅游新型玉樹城奠定基礎”、“尊重宗教,重點關注宗教活動場所的恢復重建”等11條建議,在第一時間上報中共青海省委、省政府,得到省政府及有關部門肯定並採納。
“涓滴之水成海洋,顆顆愛心變希望。”
在玉樹抗震救災中,民革青海省委會在民革中央的鼎力支持下,動員全國各地民革組織捐資捐物200多萬元﹔爭取到香港陳廷驊基金會捐款4000萬元港幣,用於玉樹寄宿制民族中學重建和受災群眾緊急救助。
在這場抗震救災過程中,民革青海省委會在民革中央、中共青海省委、省人民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全力參與到玉樹抗震救災工作中,凸現了新時期參政黨的社會責任感,為抗震救災工作作出了自己應有的貢獻。
時任青海省委書記強衛和省長駱惠寧對民革青海省委會的抗震救災工作給予了高度肯定。強衛批示:“衷心感謝各民主黨派積極參與和有力支持,以及在玉樹抗震救災斗爭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實踐再次証明,中國共產黨和各民主黨派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任何困難面前都是團結一心、榮辱與共的,這也必將成為我們奪取抗震救災斗爭最后勝利的強大力量和重要法寶。”
民革青海省委會榮獲“全省抗震救災模范集體”榮譽稱號。
2013年7月31日,民革中央印發了《關於開展伸出博愛之手--民革基層組織牽手困難群眾活動的通知》。文件下發以來,民革青海省委會立即召開七屆九次常委會,成立了以馬志偉為組長的活動領導小組。為了保証活動的深入扎實開展,出台了《民革青海省委員會關於開展“伸出博愛之手--民革基層組織牽手困難群眾”活動的實施方案》。民革青海省委會組織全省黨員,積極開展扶貧助學、送醫送藥、送法律等社會公益活動,捐助各類資金上千萬元。
為了更好、更多的幫扶困難群眾和學生,在馬志偉的積極倡導和推動下,2013年,青海省政協成立了“青海省匯愛公益基金會”。民革黨員企業家首先帶頭捐款130萬元,自此飽含濃濃愛心的款項不斷涌來。“青海省匯愛公益基金會”目前已籌集上千萬元。
馬志偉認為,尊老敬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老齡事業是建設和諧社會、實現“中國夢”的重要組成部分。發展、完善和普及老齡工作任重而道遠,需要我們做的事情還很多,各級黨委、政府要提前著手,為此他提出了:“高度重視我國養老事業發展,為老齡社會到來做好充分准備”的提案。
針對青海省兒童弱視疾病高發的問題,在馬志偉的多方協調下,2014年初,青海省成立了西寧光彩明天眼科醫院,填補了青海乃至西北地區治療兒童眼病專科醫院的空白。
馬志偉還充分借助與台灣各界、特別是與中國國民黨高層的歷史淵源關系,積極做好與台灣高層人士的聯系與交流,並向他們積極宣傳大陸的政治制度、政黨制度以及青海的省情﹔搭建青澳兩地經濟文化長期交流平台﹔邀請澳門勵駿創建有限公司周錦輝先生兩次來青海考察交流,並向玉樹藏族自治州治多縣和青海民族大學捐款200多萬元﹔向民革中央、中共青海省委報送了《關於青海省做好對台工作的思考和建議》《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對西部大開發的啟示》等調研報告,得到了中共青海省委領導的批示,並被民革中央《台灣研究》全文刊發。
從2009年開始,中共青海省委、省政府認真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兩個5號文件精神,將省人大、省政協聯系經濟方面工作的領導納入招商引資領導小組,共同參與招商引資工作。馬志偉充分發揮企業經營管理經驗,在民革中央、中共青海省委、省政府、省政協的支持下,通過政協和民革的平台,積極開展招商引資工作。2010年,倡導並推動成立了青海金融超市,引進資金3億元,為中小企業融資提供服務﹔2011年,成功引進中國民營企業500強--河南天瑞集團來青海發展現代裝備制造業,項目投資達百億元﹔2012年,引進重慶申基集團來青海投資現代商業和酒店業,落地資金達27億元﹔2013年,成功引進湖南寶鬆集團來青海發展特色農產品加工,項目投資達5億元﹔引進廣東中能電達環境工程技術有限公司來青海省海西州、海南州發展旅游業,項目總投資達10億元。這些企業的引進,為青海的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馬志偉說,我們在實踐中認識到:“事先謀劃、過程參與、由虛見實、擴大統一戰線影響力的工作步驟十分重要。在參政議政方面,我們緊緊圍繞中共青海省委、省政府的中心工作,建有用之言、獻務實之策、做益民之事。”他關注民生、為群眾排憂解難,致力於表達人民的心聲,得到了中共青海省委的肯定,贏得了民革黨員的信任,以實際行動鐫刻著“做好青海人,干好青海事”的堅實足跡。
中央人民廣播電台記者凌晨的文章《深入基層調查研究給青海民主黨派參政議政注入活力》《青海各民主黨派參政議政新模式值得關注》,全面介紹了包括民革青海省委會在內的青海各民主黨派關注民生、注重調研和科學務實的做法。分別得到了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的批示:“青海省委、省政府重視,支持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調查研究、參政議政,取得了積極效果。其有效作法,可供交流、借鑒。”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劉延東的批示:“總結推廣青海經驗,推動民主黨派提高參政議政水平,建議適當時候召開民主黨派參政議政交流會,擴大多黨合作影響,鞏固統一戰線。”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央統戰部部長杜青林的批示:“總結交流青海的好做法、好經驗。供各地借鑒”
2007年,馬志偉榮獲“全國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做貢獻先進個人”稱號。
不用揚鞭自奮蹄
自從馬志偉1985年被推舉為第五屆青海省政協委員的那一天起,馬志偉就感受到,在自己的肩上又多一份責任和使命。馬志偉從企業轉任到民主黨派的工作崗位上,從省政協委員成長為省政協常委、省政協副主席、全國政協常委,肩負的責任越來越重,但他始終恪守“做好青海人,干好青海事”的工作准則,認真履行政治協商、參政議政、民主監督的職責,盡心竭力的為青海建設獻計出力,積極為青海各族人民過上幸福美好的生活而鼓與呼。可以說,政協委員的神聖職責,使馬志偉的人生價值得到了升華。
2004年馬志偉到民革青海省委會工作。在民革中央、中共青海省委、省委統戰部的關心和支持下,他積極的參加全國政協、中共青海省委、省人民政府舉行的民主協商會、座談會和情況通報會等各類政治協商活動。在每年的全國“兩會”、民革中央會議、青海省政協會議召開之前,他都要深入開展調查研究,認真聽取各方意見和建議,他坦誠進言,積極獻策,形成的提案、大會發言均為言之有理,舉之有據。據不完全統計,僅2002年以來,馬志偉代表民革省委會共向省政協會議提交的《加強青海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業》《解決青海高校畢業生就業難》《加快改善民間資本投資環境》《加強牧區九年義務教育》等大會發言43篇,提案283件﹔向全國政協會議提交大會發言27篇,提案167件。其中《重視西部大開發中的產業支持問題》《應加大對西部地區優勢產業開發力度》《將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申報為世界自然遺產》《鞏固和完善基本政治制度,努力開創民革工作新局面》《發展循環經濟是西部地區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等大會發言,得到了中共中央和中共青海省委、省人民政府有關部門及媒體的高度重視和關注。
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馬志偉的《議政集》。書中收錄了馬志偉緊緊圍繞兩個文明建設,圍繞西部大開發戰略在青藏高原的實施,圍繞青藏高原社會發展,所做的大量細致的調查研究案例和許多有分量的提案、議案。該書生動地體現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政治協商制度鮮活的生命力和獨特的優越性,凝結了馬志偉對祖國建設的一片赤誠之心。馬志偉撰寫的《簡論建立民主黨派參政議政工作機制》《西部大開發思路分析》《對中國第一個核武器研制基地調查的報告》《加速發展乳品業、創青海“綠色”農業品牌》《關於解決下崗職工再就業的對策與措施》等60余篇論文及著作,得到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及有關部門的積極評價,為黨委和政府的科學決策,提供了重要參考依據,也有力地推動了青海民革的參政議政工作,為青海的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起到了積極地助推作用。
馬志偉說:“協商民主不是一個空洞的概念,它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要把它具體的落實到每一件事情上,而不是空泛的說說就算了。”“參政議政是民主黨派的基本職能。有黨派這個平台我們才可以做些事情。”“有為才有位,有位才可以更有作為。”
在多年的民主協商過程中,馬志偉的體會就是要做到:“說,再說,再再說”、“不說白不說,說了也白說,直到不白說”。“所以我們建設昆侖國家公園的建議提出來后,中共青海省委、省政府滿意,老百姓將因此而受益,國家更給予了支持。”“當然這個過程很辛苦,但它讓我真正發揮了黨派參政議政的作用。三江源保護說了12年,昆侖國家公園說了4年,當這些提議都變為現實的時候,這一切的辛苦都是值得的,這種幸福是不能夠用言語來表達的。”
這既是認真落實青海省“黨委出題、政協調研、政府採納、部門落實”的工作機制,也是協商民主工作的具體實踐。這也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政治制度優越性最集中的體現。
常言道:“贈人玫瑰手有余香”。“人沒有了私心和欲望,境界也就高了。”馬志偉動情的說:“我的本性是愛做好事情、喜歡助人為樂,願意幫助他人。願意用最直接、最平實的語言和方式同大家溝通、交流,喜歡追求真、善、美的事物。我願意在民主黨派這個平台上做些實事,實實在在的給老百姓做些事情,當然老百姓不會知道這件事情是誰做的。但老百姓幸福快樂了,我也快樂了,心裡也就踏實了,這人生也就問心無愧了。”
詩人艾青說:“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歷史的沉澱、時代的使命,讓馬志偉的事業發展有了不竭的動力。他始終秉持著奮發有為、敢於承擔、不計名利、永不懈怠的奉獻精神,為了他深愛的這片土地辛勤地耕耘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