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海峰:民革交大委員會主委,西安交通大學公管學院執行院長、教授博導。在復雜性科學的視野下,綜合數學分析、仿真分析、社會網絡與復雜網絡分析、管理科學與工程、公共政策分析等多學科交叉的方法,重點探討以社會計算為主的公共管理新理論與方法,並將其應用於以農民工為代表的中國社會轉型期弱勢群體保護與發展的社會問題。發表論文論文100余篇(SCI/SSCI檢索30余篇),出版專著/教材7本﹔獲省部級一等獎2項,二等獎1項﹔發明專利3項(2項已授權)。相關研究與國家衛生計生委、民政部等各級政府部門展開合作,多項成果被各級地方政府採納,《中國社會科學報》、《中國科學報》等媒體先后對有關研究進行報道﹔入選教育部“新世紀人才支持計劃”(2008年)、陝西省人文社會科學青年英才支持計劃(2015)。
從“人工神經網絡”到“新型城鎮化”,這個看起來有點匪夷所思的學科跨度,對於西安交大公共政策與管理學院教授杜海峰來說,是挑戰,更是機遇。
長期致力於運用復雜網絡等理工科方法描繪分析社會關系、探求新型城鎮化過程中流動人口生計的可持續問題,杜海峰不僅在咨政建言研究方面踏出了一條獨特的路子,還通過工科與社會科學的交融“嫁接”,為社會問題研究探索了新路徑。
從社會關系中探尋群體行為的特征
杜海峰的本碩博階段學業都在西安交大機械工程學院完成,在旁人看來,他走的完全是一條工科學者的標准成長之路。2000年初,因為一個偶然的機緣,他被西安交通大學人口與發展研究所教授李樹茁的團隊所做的關於人口、性別、家庭等方面的研究所吸引。他意識到自己正在從事的網絡科學研究與社會關系之間存在著微妙的共通之處。
“把前沿學術理論和方法引入中國情境下的社會問題研究,對中國社會問題作出准確的描述和合理的解釋,從而找到科學的社會治理方法。”這是杜海峰的總體學術邏輯。他與團隊成員在國內較早開展了大規模社會網絡調查,並將“個體中心網絡”與“整體網絡”有機結合,從復雜的社會關系網絡圖譜中尋找群體行為的規律。
“大規模”是指多大?杜海峰舉了一個形象的例子:每一個人都是社會網絡中的一個節點,和與自己有關系的人相連接。一般的社會整體網絡問卷調查中,網絡規模逾百已屬不易,而2005年杜海峰所在團隊在深圳針對農民工的社會網絡調查規模就達到200人。利用這次調查數據,杜海峰及其團隊成員比較系統地揭示了農民工社會關系中存在 “小世界”現象和“無標度”等復雜網絡特征,並利用這些特征,從全新的視角揭示了農民工群體的社會分層以及“小團體”等現象,為農民工的服務管理與權益保障提供了有力實証依據。
在2013年的調查中,利用農民工關系網絡的結構特征,杜海峰團隊系統分析了農民工群體行為特征和群體性事件的發生機制。這一研究成果得到深圳坪山區勞動部門的認可,並在后續工作實踐中得到了應用,因此他也成為地方政府和工人群體的“教授好朋友”。
杜海峰從學科交叉的研究中找到了興趣與使命的結合點:“運用自己的工科背景去發展公共管理研究的方向和方法,實實在在地為促進中國社會發展做力所能及之事。”
做以人為本的“有情懷”的研究
“研究社會科學,方法固然重要,但落腳點隻有一個,就是以人為本。”這也是杜海峰一直從事“有情懷”的社會科學研究的初心。
改革開放后,隨著經濟社會發展,中國流動人口(主要是農民工)大量出現,催生了一系列復雜的社會問題。當學術界普遍關注流動人口的戶籍管理、社會保障等制度層面問題時,杜海峰卻另辟蹊徑,更關注農民工進入城市之后的生活和工作“場域”改變,更關心如何通過社會關系分析,找到幫助農民工更好融入城市生活的有效途徑。
杜海峰綜合利用數學分析、仿真分析、社會網絡與復雜網絡分析、管理科學與工程、公共政策分析等多學科研究方法,重點探討以社會計算為主的公共管理新理論與方法,並將其應用於以農民工為代表的中國社會轉型期弱勢群體保護與發展的社會問題上。2004年以來,杜海峰主持課題20余項,發表論文100余篇,並且獲得多項省部級獎勵。
作為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的首席專家,杜海峰率領的“新型城鎮化與可持續發展”課題組以農民工生計作為切入點,運用典型地區案例分析、綜合統計分析、計算模擬等多種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學方法,開展新型城鎮化進程中農業轉移人口核心問題及對策研究。2013年至今,課題組研究成員走遍改革開放最前沿的廣東深圳、正在崛起的能源基地河南平頂山、山水秀麗的漢人老家陝西漢中,力圖揭示農民工面臨的主要困難、核心需求及貧困根源,為中國新型城鎮化戰略的順利、可持續推進提出對策建議。課題組撰寫了98萬字、涉及3地4縣的9篇《農業轉移人口(農民工)市民化關鍵問題調查報告》,為推動“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實現農民工市民化進行系統深入的調查研究和咨政建言。
走進杜海峰的辦公室,記者被挂在牆上的一張寧強縣地圖所吸引,地圖的邊角已經磨舊。這張地圖是他在赴漢中市寧強縣做社會調查時獲贈的,在那次調研中,他結識了一位“李達康”式的鎮黨委書記,通過深度訪談,了解到這位黨委書記通過“實干”,從普通村民成長為國家公務員的歷程,更加堅定了他把研究做在基層、做在國家最需要地方的信心。他也希望學生們通過社會調查能收獲書本之外的知識,更多地向社會學習。“我希望學生們都能夠真正深入到社會,特別是鄉土社會中去做調查研究,不僅把地圖挂在牆上,更印在心上、量在腳下,才能收獲真實的心靈體驗。”這是杜海峰的育人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