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16日,修福金、李英杰等一行來到河南新安縣張鈁故居,為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黨史教育基地揭牌,並走訪張鈁故居。
張鈁是著名的愛國起義將領,是中國共產黨忠實的朋友,是著名的愛國民主人士、辛亥革命元老、民革前輩之一,還是一位知名的書法家、收藏家。張鈁故居見証了張鈁同志為國家、民族不懈奮斗的光榮歷史。為充分發揮張鈁故居在民革自身建設中的作用,教育廣大民革黨員干部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貢獻力量,民革中央決定命名張鈁故居為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黨史教育基地。
張鈁先生生平簡介
張鈁(1886—1966),字伯英,號友石老人,辛亥革命元老、著名愛國民主人士,河南新安人,少年時期受孫中山先生的影響,棄文從武,立志共和。1907年春,他入保定陸軍速成學堂炮兵科學習,1908年加入由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從保定陸軍速成學堂畢業后,他被分配到陝西新軍張鳳翔部任職,並與張鳳翔等在西安共謀起義,脫離清軍統轄。之后,他被任命為東路征討大都督,兵出潼關,攻打清兵,屢戰屢勝,名聲大振。袁世凱竊取辛亥革命果實,復辟稱帝,張鈁深為不滿,不予合作,被袁世凱誘捕入獄。及至蔡鍔的護國軍討袁成功,袁世凱垮台,張鈁才被釋放。張鈁出獄后回到陝西,與於右任組織陝西靖國軍,於右任任總司令,張鈁任副總司令。其后一段時間,他蟄居新安故裡。20世紀30年代,他出任國民黨第二十路軍總指揮兼任河南省代主席﹔抗日戰爭爆發,受命任國民黨第一戰區預備總指揮。1938年調任國民黨軍事參議院副院長,后任院長。解放戰爭后期,蔣介石委任張鈁為鄂豫陝綏靖區主任,而當時國民政府已經名存實亡。張鈁環顧時局,決定棄暗投明,1949年底在四川率部起義,此舉對和平解放四川做出了貢獻。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張鈁被推選為全國政協委員﹔1951年,應中共中央統戰部邀請,到北京參加統戰部舉辦的學習班,並受到中共中央領導人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同志的接見,毛澤東見到他時,稱他是“中原老軍事家”,1966年在北京病逝,享年81歲。
張鈁先生為人正直,輕財好義,對有疾苦困難者常常解囊相助,對無力求學的貧寒學生尤為關懷備至。他在家鄉創建學校,興辦實業,籌修縣志,貯藏典籍,澤被后世,惠及鄉裡,有口皆碑。他保護維修漢函谷關並使漢關重放異彩。尤其是他搜集了大量唐代石刻,保存了許多珍貴文物,為研究我國古代的燦爛文化作出了積極貢獻。
張鈁故居的歷史沿革、現狀
張鈁故居包括張鈁紀念館和千唐志齋兩部分,由新安縣正科級事業單位千唐志齋博物館負責管理。張鈁紀念館坐落在新安縣鐵門鎮西后街路北,與千唐志齋一路相隔。張鈁故居始建於1917年,佔地4200平方米,建筑面積1800平方米,坐北朝南,規模龐大,房舍絕大多數為磚木結構,基本保持著明清時期北方傳統民居的建筑風格,特別是主體部分,為三進的四合院連環結構,布局嚴謹,錯落有致﹔但有別於傳統的,是它的門窗和內部裝修,其採用的是西式風格,尤其是大量採用了在當時需要進口的水泥、玻璃等建材,使得整座宅院呈現出中西結合的典型特色。是河南古建筑群中獨具特色的民國初期民居建筑群。
隨著時間的推移,張鈁故居曾做過公社的招待所、“文化大革命”時期的指揮部,后來成了鐵門鎮政府的家屬院。到2006年,張鈁故居已經變得破敗不堪,隱患重重。在各級領導的共同關注下,我縣邀請古建筑保護專家進行考察,組織召開項目論証會議,編制了“張鈁故居維修保護方案”並通過專家論証。張鈁故居的維修保護工程2008年4月開始實施,至2010年10月完工,工程總投資800萬元。2011年,縣委、縣政府又把張鈁故居陳列布展和地下通道恢復工程確定為“十大攻堅戰”項目之一,在省、市文物部門和洛陽博物館、山陝會館的協助下,經洛陽著名收藏家陳國榮先生大力支持﹔張鈁先生兒子張廣平、張廣武、張廣遠等海內外親屬辛勤努力,把張鈁先生留下來的部分物品和珍藏書籍整理齊全,得以在紀念館內陳列展出。
2011年10月10日,在千唐志齋博物館廣場隆重舉行辛亥革命100周年暨張鈁紀念館開館儀式。張鈁先生子女張廣敏、張廣武、張廣平、張廣遠﹔世侄王勵前,長孫張樑等百位親屬及好友代表也專程從海內外返鄉參加開館儀式。
張鈁紀念館內陳列以張鈁先生生平事跡為主線,展示張鈁先生追求真理、堅持正義、樂善賑災、興學育人的一生,教育我們應當學習張鈁先生赤誠愛國的高風亮節,堅決走社會主義道路的革命精神,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在黨中央的正確領導下,把握時代脈搏,團結包括港澳台同胞、海外僑胞在內的各界人士同心協力、振興中華,為實現祖國統一做出貢獻。
張鈁先生紀念館陳列分為五個部分:第一、張鈁紀念館主展廳﹔第二、張鈁先生起居室﹔第三、張鈁先生重要事跡展示﹔第四、張鈁先生和康有為﹔第五、張鈁先生和於右任。
一、張鈁紀念館主展廳
中原老軍事家——1951年,張鈁先生在北京受到中央領導人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的接見,當周總理向毛主席介紹時,毛主席握住張鈁先生的手,稱他是“中原老軍事家”。
二、張鈁先生起居室
母賢子孝,忠義傳家——張鈁先生起居室以恢復當年張鈁先生居所的原貌為基礎,展示清末民初的生活場景。
三、張鈁先生重要事跡展示
風雨漫漫四十年——張鈁先生的一生,早年是反帝制、反軍閥的民族民主革命的先驅,最后策動陳克非起義,隨鄧錫侯投入人民懷抱,衷心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其為人豁達大度,諒直豪俠,廣交游,結善緣,五湖四海三教九流多願與之交往。賑濟災民,興辦學校,創辦實業,刻印古籍,收藏古石刻,保存珍貴文物,其功亦不可沒。
1、國民大革命時期
反對帝制,推翻滿清——張鈁先生的一生是不斷追求進步的一生。他早年由於受到孫中山先生革命思想熏陶,在保定上學期間就參加了同盟會。武昌起義爆發,他在陝西率先響應,有力地支援了南方革命,為推翻封建帝制,建立共和政體,作出了重要貢獻。
2、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三十年代,張鈁任河南省代理主席,國民革命而是陸軍總指揮。然而時代動蕩,軍閥混戰,主張弭兵安民。他體念民間疾苦,遇有災年,經常募集財物,賑濟災民,減輕人民的痛苦。張鈁先生酷愛金石書畫,和康有為、章炳磷,李根源、於右任常相往還,他歷時數年,收集唐代墓志千余抉,為國家保存了大量極有價值的文物。今可馳名中外的“千唐志齋”,就是在這個基礎上修建起來的。張鈁先生愛鄉情深,在故鄉辦學,培養人才,對無力求學的貧寒青年,尤樂於資助。他為善最樂、造福鄉梓的美德,至今為鄉人稱譽。
3、新中國成立時期
深明大義,赤誠愛國¬¬——1949年,他深明大義,順乎歷史潮流,以川峽豫鄂邊區綏靖主任身份,策動國民黨第二十兵團司令官陳克非起義,為川西和平解放做出貢獻,地方得以幸免戰禍,人民免受涂炭,其功德可敬可佩。新中國成立后,伯英先生當選為全國政協委員和民革中央團結委員,為團結國民黨及與國民黨有歷史關系的人士參加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作了不懈的努力。
四、張鈁先生和康有為
康有為(1858年3月19日∼1927年3月31日),又名祖詒,字廣廈,號長素,號更生,晚年別署天游化人,廣東南海人,人稱“康南海”,清光緒年間進士,官授工部主事。1923年,康有為游陝過豫,為張鈁先生所邀,在其所營園林中逗留數日,留下不少墨寶。
五、張鈁先生和於右任
於右任先生,原名伯循,從以字行,號騷心,又號髯翁,晚年號太平老人,一八七八年生於陝西省三原縣。他早年追隨偉大的民主革命先驅孫中山先生,投身於推翻清王朝封建統治的辛亥革命。於先生不僅是一位民主革命的先驅者,同時也是一位著名的愛國詩人和清末以來杰出的書法家。於右任和張鈁曾同領靖國軍,二人交深情篤。
千唐志齋位於河南省新安縣鐵門鎮,為我國最大的墓志石刻集中地。齋中收藏有自西晉以來歷代墓志石刻一千四百一十三件,其中,西晉志一件,北魏志兩件,隋志兩件,唐代墓志銘多達一千一百八十五件,宋志八十八件。加上近年來新征集的六百余件墓志,千唐志齋現今館藏石刻達二千多件。墓志石刻的內容涉及政治、軍事、社會風俗、典章制度等各方面。特別是唐代墓志,自武德、貞觀至天復、天佑,無不盡備。記載了唐代三百余年文治武功及各種人物的社會活動,是研究唐代社會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外交的珍貴資料,具有証史、糾史、補史的重要價值。
千唐志齋為我國史學研究的資料寶庫,素有“中華志林”之稱。其所藏鄭板橋、董其昌、王鐸、吳昌碩、康有為等書畫石刻和歷代造像、經幢、碑碣等,皆為藝術珍品。
20世紀20年代初,張鈁在其家鄉鐵門鎮西北隅購地百畝,營建山水園林,廣植奇花異木,歷時兩年而成,康有為特為其題曰“蟄廬”。1932∼1934年間,張鈁任國民革命軍第二十路軍總指揮時,通過洛陽文化界名人郭玉堂,將流散於民間,絕大部分出自洛陽邙山的古代志石,多方羅致,集中運至鐵門故裡,並在“蟄廬”西側專辟一隅,鑲嵌儲存。1949年以后成立了專門機構,不斷加大保護力度,使這一文化寶庫得到了更好的保護。
1977年,千唐志齋歸屬縣文化館管理﹔1984年縣成立“文物保護管理所”,設於千唐志齋﹔1986年成立“千唐志齋文物管理所”﹔1990年更名為“千唐志齋博物館”﹔1999年千唐志齋升格為正科級事業單位至今。1996年,千唐志齋石刻由國務院公布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維修保護:1992年國家文物局〔1992〕1198號文件批復同意開展千唐志齋文物保護防潮工程,1999年6月開始施工,先后完成了藏石窯洞頂部防潮處理、通風道建設及窯洞室內防潮工程,至2002年5月竣工,完成投資180多萬元。
環境治理:2001年10月,千唐志齋外圍環境治理被列入洛陽市重點工程項目,新安縣成立“千唐志齋周邊環境整頓治理工程指揮部”,共拆遷鐵門鎮政府、電信分局、信用社等六家單位辦公樓和325戶民房,拆除建筑屋面積43000平方米,安置移民1300多人。修建了自310國道通往千唐志齋的944米旅游專線公路,新建了千唐志齋中心廣場、停車場,周邊綠化、亮化全部達到設計標准。工程至2002年4月全部竣工,完成投資1900多萬元。
張鈁故居下一步保護利用的想法
張鈁先生是辛亥革命元老和民革前輩,他為國家和民族奮斗一生,他的經歷充分証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歷史的選擇,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制度的優越性。張鈁先生故居從規模及內容上都極具代表性,具有較大的影響,近年來,在民革河南省委會、民革洛陽市委會的積極努力下,在市縣兩級統戰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張鈁故居於2014年開始申報民革中央黨史教育基地,2015年9月,張鈁故居被民革中央命名為黨史教育基地,民革中央副主席修福金為教育基地揭牌。
張鈁故居被命名為民革中央黨史教育基地后,將成為民革黨員接受愛國主義教育和民革前輩優良傳統教育的重要載體,也將成為洛陽統一戰線深入開展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學習實踐活動的重要載體。張鈁故居將以此為契機,進一步加強對張鈁先生生平及精神的研究,發揮千唐志齋在書法藝術、唐代歷史方面的獨特優勢,擴大對外交流,加強自身建設。
目前,張鈁故居內部陳列展品比較單一,建議動員海內外有識之士征集一些名人和張鈁有交集的資料,諸如:張鈁於於右任、張鈁與王廣慶等人的歷史淵源,建立單獨展廳,豐富布展內容。
由於張鈁紀念館是省保單位,千唐志齋免費開放后,張鈁故居雖然售票參觀,但實際收入逐年減少,難以維持正常運轉。建議爭取免費開放,由國家給予經費補助,以彌補經費不足,以利於張鈁故居更好的利用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