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長江經濟帶發展重要論述

王紅玲

2019年03月04日13:59  
 

 

        長江是我國第一大河,流域面積約205萬平方公裡,佔全國的21%,多年平均水資源量9958億立方米,約佔全國35%。長江經濟帶覆蓋上海、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慶、四川、雲南、貴州等11省市,人口和經濟總量均超過全國的40%,生態地位重要、綜合實力較強、發展潛力巨大。

  長江經濟帶概念的提出已有20 余年,前后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第一個階段是1984—1985年,提出了“長江產業密集帶”之說﹔ 第二個階段是20世紀90年代始,隨著浦東開發和三峽工程建設等重大決策的相繼實施, 提出發展“長三角及長江沿江地區經濟”的戰略構想﹔第三個階段是中共十四屆五中全會指出, 要建設以上海為龍頭的長三角及沿江地區經濟帶。從此,“長江經濟帶”被提上國家和沿江省市的議事日程。

  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在部署2015年中央經濟工作時指出:“要重點實施‘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三大戰略,爭取明年有個良好開局”。至此,長江經濟帶作為新時期國家級“三大發展戰略”浮出水面。

  一、習近平長江經濟帶發展重要論述的形成

  2015年10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上明確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新發展理念符合我國國情,順應時代要求,對破解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狀況嚴峻、區域發展不平衡、產業轉型升級艱巨、區域合作機制尚不健全等突出問題具有重大指導意義。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長江經濟帶的發展要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

  2016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重慶主持召開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會上,他不僅強調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是一項國家級重大區域發展戰略,更明確指出,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必須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戰略定位。長江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中華民族的繁衍生息,離不開長江的哺育。必須從中華民族長遠利益考慮,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讓母親河永葆生機活力,提出了長江“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重大戰略思想。釋放出關於長江經濟帶發展的重大戰略思路和重大戰略布局,其非常重大的要點就是環境優先,把生態修復和生態保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

  2018年4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武漢主持召開深入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他強調,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是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決策,是關系國家發展全局的重大戰略。堅持新發展理念,抓好長江大保護是主動適應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不斷滿足人民對良好生態環境和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舉措。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形勢下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關鍵是要正確把握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總體謀劃和久久為功、破除舊動能和培育新動能、自我發展和協同發展的5個關系。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加強改革創新、戰略統籌、規劃引導,以長江經濟帶發展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兩次長江經濟帶考察講話,一脈相承的戰略思考、前后相續的戰略判斷,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形成了習近平長江經濟帶發展重要觀點。

  二、習近平長江經濟帶發展重要論述的科學內涵

  1. 生態優先。習總書記強調,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前提是堅持生態優先,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

  解決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欠賬,最大的問題在水,水的問題根子在岸上。有公開數據顯示:長江沿岸有40多萬家化工企業,同時還分布著五大鋼鐵基地、七大煉油廠,以及上海、南京、儀征等石油化工基地。除了工業污染,由於長江沿線城市人口密集,規模以上的排污口有6000多個。早在2012年,水利部水資源公告稱,全國非污水排放總量785億噸,其中近400億噸排入長江。

  面對如此嚴重的大開發現狀和污染狀況,長江經濟帶如何實現“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戰略目標?2016年習近平“重慶講話”之后,沿江九省市立即行動起來,開展了沿江化工企業、城市黑臭水體等十個專項整治,初步遏制長江生態環境嚴峻形勢。2017年9月,湖北印發《湖北長江大保護九大行動方案》,以堅決抓好中央環保督察反饋意見整改落實為重大契機,劃紅線,出鐵拳、嚴問責、傳壓力。嚴禁在長江干流及主要支流岸線1公裡內新建重化工及造紙項目,嚴控在長江沿岸地區新建石油化工和煤化工項目。先后對全省658家化工企業和53個化工園區進行了排查整治,取締長江干線非法碼頭367個,整改市級集中式飲用水源地問題62處,核查入河排污口1235個,關閉和搬遷禁養區畜禽養殖場4574個,拆除圍網養殖118萬畝,清理了長江干流及主要支流岸線1公裡所有重化工及造紙項目。經過近兩年的鐵腕出擊,為下一步生態修復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2018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的“武漢講話”,進一步強調要以持續改善長江水質為中心,扎實推進水污染治理、水生態修復、水資源保護“三水共治”。繼續強調要下決心把長江沿岸有污染的企業都搬出去,企業搬遷要做到人清、設備清、垃圾清、土地清,徹底根除長江污染隱患。要剎住無序開發,限制排污總量,依法從嚴從快打擊非法排污,非法採砂等破壞沿岸生態行為。要從生態系統整體性和長江流域系統性著眼,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態要素,實施好生態修復和環境保護工程。

  2. 綠色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長江經濟帶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不搞大開發不是不搞大的發展,要設立生態這個禁區,我們搞的開發建設必須是綠色的、可持續的,涉及長江的一切經濟活動都要以不破壞生態環境為前提。“我強調長江經濟帶建設要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不搞大開發不是不搞大的發展,而是要科學地發展、有序地發展。對於長江來講,第一位的是要保護好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不能搞破壞性開發。”

  談到保護長江生態時,總書記一直強調“立規矩”“下禁令”。長江經濟帶如何發展?總書記用兵法來比喻:“發展也要講兵法,兵無常勢。有所為是發展,有所不為也是發展,要因時而宜。秣馬厲兵,清掃戰場。大保護工作也是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這個糧草就是思想認識。” 總書記的講話有很強的針對性,對生態環境形勢依然嚴峻,生態環境協同保護體制機制亟待建立健全,流域發展不平衡不協調問題突出的長江沿岸有強烈警醒作用。

  新形勢下,更好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成敗的關鍵,就在於能否牢牢抓住綠色發展這條主線不放鬆。推動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關鍵是要處理好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的關系。這不僅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而且是推進現代化建設的重大原則。

  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不是矛盾對立的關系,而是辯証統一的關系。要堅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不能把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割裂開來,更不能對立起來。生態環境保護的成敗歸根到底取決於經濟結構和經濟發展方式,決不能割裂來看。應該看到,當前我國堅定不移優化經濟結構、轉變發展方式,均得益於生態環境紅線的現實倒逼,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也是更好保護綠水青山的重要基礎。如湖北在關閉非法碼頭、非法採砂場,調整長江、漢江沿岸重化產業布局,淘汰落后產能、污染企業的同時,引導支持企業加強技術改造、實現轉型升級。2017年,全省初步建立總投資1.14萬億元的項目庫,設立了2000億的長江經濟帶產業基金,搭建了長江大保護投融資平台。謀劃實施一批重大生態修復、重大技改項目,發展生態旅游等綠色產業。

  3. 自主創新。在考察三峽工程時習總書記強調,三峽工程是國之重器,是靠勞動者的辛勤勞動自力更生創造出來的,是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優越性的典范。真正的大國重器,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裡,核心技術、關鍵技術,化緣是化不來的。要靠自己拼搏,通過自力更生,倒逼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在考察武漢烽火集團時習總書記強調,現在核心技術、關鍵技術、國之重器必須立足於自己,過去我們勒緊褲腰帶,咬緊牙關,創造了兩彈一星,因為我們發揮了制度優勢,集中力量辦大事。下一步科技攻關要摒棄幻想,靠我們自己。

  4. 動能轉換。習總書記強調,正確把握破除舊動能和培育新動能的關系,推動長江經濟帶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發展動力決定發展速度、效能、可持續性。市場、開放是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重要動力,要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創造良好市場環境。要扎實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動力轉換,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積極穩妥騰退化解舊動能,為新動能發展創造條件、留出空間,實現騰籠換鳥、鳳凰涅槃。鳥得舍得換。原來的鳥飛了,籠子騰空了卻沒有新動能進來,不行﹔眼神不對,換進來的鳥對生態整治有弊無利,也不行。”要以壯士斷腕、刮骨療傷的決心,積極穩妥騰退化解舊動能,破除無效供給,徹底摒棄以投資和要素投入為主導的老路,為新動能發展創造條件。2017年湖北查處“地條鋼”企業15家、產能180萬噸﹔關閉煤礦31處、產能207萬噸。與此同時,全省GDP總量達到3.65萬億元,穩定排在全國第7位,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7.8%,快於全國0.9個百分點。說明“鐵腕治污、鐵拳執法、鐵面問責”並沒有影響經濟增長,這主要得益於經濟的轉型升級和動能轉換。2017年全省技術合同成交金額達到1066億元,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數量近5000家,電子商務交易額1.7萬億元,均全國前列,單位生產總值能耗同比下降4.5%,經濟正在向綠色高質量方向邁進。

  5. 穩扎穩打。習總書記強調,長江經濟帶發展事關重大,每一步都要穩扎穩打。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是一個系統工程,不可能畢其功於一役,要正確把握總體謀劃和久久為功的關系,堅定不移將一張藍圖干到底。在武漢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談到了干部的政績觀:“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歷史擔當。我們都是其中一個建設者。做好頂層設計后,只要一錘接著一錘敲,必然大有成效。”“對環境的貢獻也要寫入功勞簿,以此作為重要指標考量干部的獎懲。”目前各地出台了綠色發展考核、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河湖長制、生態補償、環保督察等制度機制,切實落實領導干部生態環保的政治責任。各地要深入推進《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綱要》貫徹落實,結合實施情況及國內外發展環境新變化,組織開展《規劃綱要》中期評估,按照新形勢新要求調整完善規劃內容。要對實現既定目標制定明確的時間表、路線圖,穩扎穩打,分步推進。要正確把握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的關系,努力做到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治本和治標相結合、漸進和突破相銜接,實現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相統一。

  6. 協同推進。針對長江生態環境形勢依然嚴峻,生態環境協同保護體制機制亟待建立健全,流域發展不平衡不協調問題突出,有關方面主觀能動性有待提高等問題,習總書記強調,努力將長江經濟帶打造成為有機融合的高效經濟體。長江經濟帶作為流域經濟,涉及水、路、港、岸、產、城等多個方面,要運用系統論的方法,正確把握自身發展和協同發展的關系。長江經濟帶的各個地區、每個城市在各自發展過程中一定要從整體出發,樹立“一盤棋”思想,實現錯位發展、協調發展、有機融合,形成整體合力。要增強系統思維,把長江經濟帶建設成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先行示范帶、創新驅動帶、協調發展帶。要優化長江經濟帶城市群布局,堅持大中小結合、東中西聯動,依托長三角、長江中游、成渝這三大城市群帶動長江經濟帶發展。

  習近平長江經濟帶發展重要論述的核心要義是“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總體目標是努力把長江經濟帶建設成為生態更優美、交通更順暢、經濟更協調、市場更統一、機制更科學的黃金經濟帶,探索出一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新路子,以長江經濟帶發展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具體路徑是科學處理好5個方面的關系。

  三、習近平長江經濟帶發展重要論述的重大意義

  習近平長江經濟帶發展重要論述,堅持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當代中國最鮮活的社會主義經濟理論,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重要創新成果,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深刻回答了新的歷史條件下長江經濟帶發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具有深遠的理論價值和指導意義。

  習近平長江經濟帶發展重要論述,開辟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境界。該論述適應新時代,從理論和實踐的緊密結合上系統回答了新時代打造什麼樣的長江經濟帶,如何以長江經濟帶發展推動我國高質量發展等一系列重大的根本性的問題,取得了重大的創造性的理論創新成果,豐富和發展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開辟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境界。

  習近平長江經濟帶發展重要論述,指引了長江經濟帶發展的科學路徑。該論述著眼於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大局,深刻闡明了長江經濟帶發展在全國的戰略地位、突出問題、發展目標、方法舉措,回答和解決了新時期長江經濟帶發展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集中體現了我們黨對新時期長江經濟帶發展的戰略部署,為新時期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是指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的行動指南。

  習近平長江經濟帶發展重要論述,貢獻了人類可持續發展的中國智慧。當今世界正面臨著前所未有之大變局,人類可持續發展面臨極大挑戰,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面臨著既發展經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同時保護好生態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任務。習近平長江經濟帶發展重要論述為這些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和路徑啟示,為促進全球可持續發展貢獻了中國智慧。■

(王紅玲,民革湖北省委會主委,湖北省農業廳副廳長/責編 徐慶康)

(責編:團結雜志、曹原)